倫敦,3月18日,空空的餐桌。新冠疫情在英國蔓延。 REUTERS - PETER NICHOLLS
醫療保健
作者:安德烈(RFI)
英國似乎更傾向於一種被稱之為“群體感染”戰略,通過群體感染獲得群體免疫力,從而徹底把新冠病毒疫情堵在門後,但是,法國世界報報道,這一戰略遭到不少傳染學家的反對。周三,面對快速傳播已造成百餘人死亡的新冠疫情,英國宣布周末起關閉所有學校,又似乎是對上述引起廣泛爭議的戰略的一種修正?
所謂群體免疫戰略的原則很簡單,就是集體打疫苗戰略,注射疫苗除了保護自己,還能保護別人。注射了疫苗,同時可預防病症、病毒以及細菌,再也不會傳染周邊的人,最終形成一道防止疫情傳入的牆,即,中斷了傳染鏈。
但是,這一戰略能夠用來對抗目前不存在任何疫苗且所有人都可能感染的新冠病毒嗎?絕大多數國家主張封鎖城鎮或保持社會距離來對抗病毒流行,唯有英國在群體感染上打賭,預估新冠疫情可導致百分之六十的人感染,從而避免2021年出現第二次感染高峰。英國人口6600萬,百分之六十被感染也就是4000萬人感染,這一巨大規模的人群足以形成一堵杜絕病毒的“長城”。但是,即使60%受感染者中絕大部分是輕症,也有大約600萬或者700萬甚至800萬人冒着患重症的危險,如果出現那種情況,英國公共衛生系統僅僅擁有的5000張床位的搶救室將遠遠不夠用。如果僅以英國政府衛生顧問Patrick Vallance百分之一的低感染率計算,死於病毒的人將會有40萬人。
如果在法國實施這一戰略,任其感染,根據模型推算,預測結果相當悲觀,在法國,如果不施行延緩或隔離政策,根據倫敦帝國學院Neil Ferguson專家組的模型預估,最悲觀的情形是搶救室很快被淹沒,將有三十萬到五十萬的人死於感染。這就是為什麼當專家把這一評估放到法國政府首腦桌上後,導致政府做出強化人群距離的決定。
群體免疫戰略之所以受到各方反對,理由是風險極高。即便是把這一想法理論化的英國群體傳染學專家Roy Anderson,似乎也不贊成針對新冠病毒施行這一戰略。相反,在『柳葉刀』三月九日發表的文章中,他強調保持社會距離,以及實施及早隔離政策。上周六,250多名英國專家要求約翰遜政府立即採取更嚴厲的社會隔離政策。
群體感染一般是在面對一個存在疫苗的流行病情況下設想的,種疫苗的人群越大,病毒或細菌蔓延的程度越小,由此使得那些未能打疫苗或者不能種疫苗的人也獲得免疫,這些人或者太年輕,或者對於疫苗過敏。從而避免疫情甚至徹底根除疫情。
群體免疫也可以通過眾多的人感染的方式獲得,如同種疫苗的道理一樣。這些感染者獲得了免疫力再也不會傳染,從而減少病毒蔓延,並熄滅疫情。
這一機制解釋了為什麼2009-2010禽流感H1N1肆虐時,出生在1957年以前的人相對受到保護,因為他們具有部分針對這一病毒的免疫力。他們早已遭遇過這一在1918-1957年間大流行的禽流感,後來這一病毒被H2N2取代。
一般而言,對季節性流感,多數人也享有群體免疫力,使得流感疫情感染的規模每年只限於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人,其他人不會感染,或者因為有些上年已經感染過,或者已經打過疫苗。但是,新冠病毒完全是新的,所有人都可以感染,何況,評估還取決於誰是真正的疾病傳播者,以及感染率多少,所謂感染率,就是一名患者到底能感染多少人。因此,新冠疫情目前未知數太多,尤其是無癥狀患者的感染能力有多大,以及兒童在病毒傳播中的分量,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