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減重藥物新選擇 輕鬆幸福減重 衛教記者會。(圖/業者提供)
(記者張辰卿報導)台灣人過重及肥胖率逐年攀升。根據國健署統計,18歲以上國人過重高達50.3%,相當全台「千萬成年人」有體重危機。最新調查發現,台灣30到49歲的民眾,超過7成是因為外貌「希望保有完美體態」原因來減肥,不過近8成的民眾只靠飲食、運動來減重,但結果不盡人意。
醫師提醒,民眾減重除了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還要有正確的疾病認知,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搭配藥物治療,可大幅減少屢次失敗的窘境。
蕭敦仁醫師表示,從臨床經驗和百人減重行為調查結果來看,無法抵抗美食或是嘴饞想吃東西,最容易造成失敗。會產生食慾除了生理上飢餓感,也會因為壓力或情緒關係而產生想吃東西的慾望,當想吃的慾望被過度壓抑,食慾就會慢慢膨脹,最終變成「食慾怪獸」反撲,導致復胖。
蔡詩力醫師提到,通常減重成功者都是動機強烈者,且減重的方式不能「太顛覆生活習慣」,以效率上來說,控制飲食也比運動來得有效,建議可以先試著調整飲食習慣,再搭配運動,漸進式調整生活模式,才不會太刻苦。尤其刻意晚餐不吃澱粉、刻意斷食,在現今社會中都會很難維持,以斷食為例,12小時內不攝取澱粉的確會開始燃燒脂肪,此時若食用蛋白質也不會影響太大,雖然看似容易,但晚上又累又餓,很難不被滷肉飯、蚵仔麵線給吸引。他建議可以將「不吃澱粉」這件事放在早餐時段,會比晚餐時段容易維持。
台灣現有的合法減重藥物有抑制食慾及減少油脂代謝兩種機轉,蕭敦仁醫師表示,其中抑制食慾的口服藥物為複方成分,能同時降低飢餓感與對食物的渴望,直接從腦部多巴胺迴路系統抑制對食物的慾望,幫助減重者更輕鬆、安全的打敗腦中的「食慾怪獸」。同時搭配行為調整,減重成效可達4年以上,也能確實幫助因嘴饞而減重失敗的民眾。
「了解自己為何發胖」,找出是否內分泌有狀況,「目前體重是否已對健康造成影響」,以及「自己身體可以承受什麼減重方式」,了解這三點,後續減重之路才不會多走冤枉路,且諮詢費用是大部分人可以負擔的。
減重需要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搭配營養和運動,必要時輔以適當藥物,在專業團隊的協助與持續堅持下,就能安心、輕鬆地達到減重目標,且能維持長期持續的體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