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i2.png)
專家:中國經濟畸形發展 下墜速度驚人
財經組
[ 綜合報導]
中共二十大於10月16日召開,官方開動宣傳機器,官媒網站皆以「喜迎20大」為習近平連任造勢。然而經濟學家關注,中國經濟過去十年,政策扼殺了經濟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加之近期的清零政策,導致經濟迅速惡化,讓世界吃驚。
十年前,中國經濟平均每年增長10%,但十年來,幾乎每年的經濟增長率都在下跌。據世界銀行數據,中國經濟GDP增長率自2012年的7.9%逐漸下行,2016年僅剩6.8%,一直到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2019年,落到6%。
今年4月到6月,中國經濟僅比去年同期增長了0.4%,遠低於當局最初制定的5.5%左右的年度增長目標。今年的增長率預計將低於亞洲其它地方,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目前已陷入惡化狀態,這是過去30年來的第一次。
對此,美國南卡大學艾肯商學院市場學教授謝田分析,中國經濟結構是一個畸形結構,過於注重基建,瘋狂投資把低房價炒上去,中共利益集團賺大錢,但目前房地產基本上銷售量腰斬。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在過去十年貢獻了約四分之一的經濟產出,但現在正在崩潰。一般來說,即使整個房地產下滑,北京、上海應不受影響。北京作為首都之地總有需求,「但這種一線城市銷售也在下滑,就讓中國經濟失去了動力」。
中國經濟是畸形增長,過度依賴借債發展,總體債務可能達到300%到350%,就是政府、民間企業債務加起來有300%到350%。這個非常之高。相比以前日本這種成熟經濟體,也只有150%,美國現在是高達150%~200%,但中國可能多達300%。
此外,從政治上講,謝田說,習近平對私有企業、私人資本的恐懼或者打壓,造成國進民退。但私營企業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真正的驅動力,也是當年資本主義救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最關鍵的因素。
據中共官方的《中國統計年鑑》對過去十年的評價,是「民企比重大幅度提升」,「國有經濟創造的GDP占比由十年前的50%左右,下降為大約30%;民營經濟占比由十年前的不足40%,上升為大約60%多。」
但是,習近平出於維持中國共產黨政權的考量,打壓私營企業,把中共黨委設到所有的企業,甚至包括外企建黨組織。
通過對比官方發布的2012年和2021年的「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這非常清晰地看到,過去10年國有企業資產增長2.6倍,而同期GDP只增長1.2倍,國有資產增長遠超同期經濟增長,可以說資產效能下降嚴重,或者是管理效能較低。
而國企的利潤雖然增加1.06倍,但是還是低於資產增長與GDP增長,只是說明利潤率增長在壟斷因素下由於管理的低效能相對的「虧」了。
在繳稅方面,國企僅僅增長59.9%,而且居然還比總收入增長低,可以推斷所謂「減稅惠企業」,大部分其實「優惠」了低效能的國企,而國企在市場壟斷、政策扶持、稅收優惠情況下,卻遠遠低於其應有的增長速度,可以總結一句:管理效能不是一般差。
此外,根據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在2020年的一份報告顯示,2013年,非金融企業銀行信貸的35%流向國企,而57%流向私企;2014年,60%流向國有,34%流向私營,其餘流向外資或合資企業。
到2016年,分配失衡愈發嚴重,有83%信貸流向國有或國有控股公司,只有11%流向了私營公司。
通過分析以上經濟數據,「就非常容易知道中國這10年『國進民退』情況相當明顯,而且不斷壯大的國有企業,效能低下,不要說與民營對比,連GDP總量增長速度都要落後許多。」
他說,可想而知,「這些年中國經濟增長基本上靠苦苦掙扎的民營企業貢獻,但是經濟結構與政策上卻不是鼓勵與壯大民企,而是一路發展效能低下的國有企業,排擠民企空間。」
對於當局對民企的忽視,「正好把中國經濟最興旺、最有活力這部分給扼殺掉了。所以這個經濟速度下降如此之快,這全世界都看到了,就是現在想掩飾也掩飾不了。」
《今週刊》援引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東亞所所長賽奇(Anthony Saich)說,失去基礎建設投資動能支撐後的中國經濟,下墜速度恐將快於多數人的想像,「中國未來的GDP年成長,大概就是2%~3%左右」。「現在中國經濟狀況惡化到這種程度,衰退的速度之快,經濟體系惡化,房地產泡沫破滅,這個速度之快,確實讓全世界都感到吃驚。」
雖然李克強不斷呼籲「穩經濟」,但各地嚴厲的清零政策給經濟帶來嚴重衝擊,大範圍對一線城市的封控,以及幾乎完全禁止國際旅行者進入中國。CNN此前說,中國9月初曾有70多個城市,約1.3億人處於封控之中。
中共這些做法,再加上整個國際局勢的惡化,美國對中共的貿易制裁,外國資本迅速撤離中國,產業鏈轉移等問題,可以說內外交困,都是導致經濟持續下滑的關鍵因素,基本上中共經濟政策徹底失敗。
彭博經濟研究日前指出,由於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的長期影響、房地產行業逐漸萎縮導致投資下滑,以及生育率下降速度超出預期,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率超過5%已幾乎不可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