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組
[綜合報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1月9日發布的新聞稿指出,受累於房產危機、製造業低迷等不利因素,中國經濟今年並未能呈現疫情後強勁復甦。 而遠在萬里之遙的非洲也受到了影響。 IMF最新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對非洲資源的需求,以及中資機構為非洲國家提供的貸款都已顯著減少。
IMF新聞稿在其最新一期《地區經濟展望》中指出,中國經濟增速下降一個百分點,撒哈拉以及南非洲地區的平均成長速度會在一年內下降約0.25個百分點。這是因為過去20年裡,中國與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建立了深入的經濟聯繫,成為該地區最大的交易夥伴國。 該地區1/5的出口產品由中國購買,其中包括金屬、礦物、燃料等,而非洲國家進口的大部分製成品和機器設備則來自中國。
研究報告也發現,資源出口國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尤其高。 其中,對於安哥拉和奈及利亞等石油出口國而言,中國經濟成長每放緩1個百分點,對應的降幅平均可能達到0.5個百分點。 其他資源密集國家的對應降幅則約0.2個百分點。 如果是非資源密集型國家,對應降幅則不到0.1個百分點。
11月9日,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10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再次下挫: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2%,與前一個月相比下滑0.1%。 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僅在8月出現過小幅回升。 同時,10月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也再次重挫,比去年同期猛降2.6%。 這一系列統計資料表明,中國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通貨緊縮挑戰,市場需求正在減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中國經濟在2023年能夠實現原定的目標,達到約5.4%的成長率,但2024年的成長將大幅放緩至4.6%。 相較於一個月前,IMF已經將明年增速預測大幅上調了0.4個百分點,原因是第三季的成長表現強於預期以及最近北京當局發布的一系列政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明年成長大幅放緩的主因,是房地產市場持續疲軟以及外部需求低迷。
除了市場需求萎縮,中國對非洲國家的貸款發放規模也正在降低。 2022年,中國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權貸款發放規模就降到了10億美元以下,為近二十年來的最低水準。 主權貸款的削減標誌著中國減少了對非洲的大規模基礎設施融資,而一些非洲國家正在艱難地應對不斷攀升的公共債務。
中國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貸款發放量在2001年後快速增加,2016年達到了峰值,佔據該地區GDP的1.7%,隨後開始逐年下降。 在該地區的公共外債中,中國貸款在2021年佔比高達17%;在公共債務總額中,中國貸款佔比約為6%。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了2028年前後,中國經濟將因為生產力疲軟、人口老化、地緣經濟割裂的不利影響進一步下降到3.5%的年增速。
鑑於其對非洲經濟的重大影響,該組織在《地區經濟展望》中建議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增加非洲的區域內貿易和重建緩衝(包括稅收改革等措施)來提高韌性,以適應中國經濟成長的 放緩和經濟參與的下降;此外,非洲各國應當努力推動經濟多元化,並透過營造有利的經商環境、投資基建、深化國內金融市場來提高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