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華商報》
5月21日,CNN公開相關音訊視頻,美國一架偵察機20 日突然飛越中國正在開展建設活動的南海島礁上空,遭到中國海軍8次警告。
近段時間以來,美國加大了在南海問題上的“關注力度”。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前副局長麥克·莫雷爾表示,此次南海對峙表明中美在南海“絕對”有走向戰爭的危險。
5月16日,中國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在會見來華訪問的美國國務卿克裡時,針對南海問題專門指出,中國在自己的島礁上搞建設,完全是主權範圍內的事,無可非議。中方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和意志是堅定不移的。中國堅定維護南海地區的和平穩定,堅持同直接當事國通過談判協商解決有關爭議。希望美方客觀、公正看待南海問題,正確理解中方政策意圖,多做有利於中美互信和南海和平穩定的事。
當前,美國面臨大選。過去一些年,美國無論民主、共和兩黨,只要到了選舉季節,就一定會拿中國說事。因此,有分析指出,奧巴馬政府作為民主黨政權,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利用其手裡掌握的行政資源為本党候選人站隊、打氣成為義務和責任。作為民主黨下屆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正是“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主要推動者。2010年7月23日,美國高調介入和直接插手南海問題,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在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上就南海問題發言,向中國發難。希拉蕊曾在其自傳中詳細描述了美國炒作南海問題的來龍去脈,以及美方代表團如何精心策劃把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變成圍繞南海問題的對華“圍攻”。
希拉蕊的那次發言實際上成了奧巴馬政府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熱身。隨後,美國加大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安全、經濟、外交投入,包括決定在2020年前把60%的海軍艦艇和60%的本土外空軍力量部署在亞太地區。在此過程中,美國把東南亞作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中之重,南海問題遂成為美國該戰略在東南亞落地的抓手。
基於美國傳統的地緣戰略思維,奧巴馬的亞太政策從一開始就極具冷戰色彩。由於該政策的核心是確保美國的霸權地位,所以其政策目標不是地區的共同發展,而是要抗衡中國日益上升的影響力。美國“再平衡戰略”的旨在通過確保美國在東亞的軍事控制能力來維護自己的領導地位。遵從這種戰略,奧巴馬政府在南海問題上不是積極推動問題的解決,而是縱容甚至挑動菲律賓、越南等少數國家與中國對抗。
從歷史上看,中國是南海島礁建設的後來者。早在20世紀70年代,菲律賓、越南等部分東盟國家就開始在南海開展島礁建設,尤其是突出機場跑道、港口碼頭等軍事設施儲備,乃至部署導彈等進攻性武器。尤為明顯的是菲方在1978年就開始在非法佔領的南沙中業島上修建機場,幷已建成可供C-130“大力神”大型軍用運輸機起降的機場跑道。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菲律賓為在所謂中菲南海爭議仲裁中贏得國際輿論支持,故作姿態,宣稱暫停南海島礁建設,但今年4月菲方違背諾言重啟在南海的島礁建設。同時,菲律賓、越南還向其侵佔的中國南沙島礁上進行非法移民和所謂的“選舉”,企圖改變現狀。然而,美國對菲律賓、越南等個別國家上述非法行為視而不見,卻對中國在自己領土上的正常活動指手畫腳。
南海問題產生的最根本原因在於20世紀70年代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油氣資源,這對原本經濟發展乏力的南海各方意義重大。在經濟層面,菲律賓、越南對實際佔領區進行了大量的油氣資源開發、漁業資源捕撈及旅遊業的開發。
中國在南海地區所聲索的權利,既是歷史條件自然形成,也是南海周邊國家在過去所曾明確接受或默認的。然而這些國家出爾反爾,單方面改變現狀。即便如此,中國仍願擱置爭議,與相關爭議方直接協商,以求互諒互讓,共同開發,合作共贏。
美國強勢介入中國周邊地區,是基於一系列戰略誤判。美國如果不修正這些誤判,將給亞太地區、給中美雙方造成重大損失。奧巴馬政府應該恪守其在南海問題上不選邊站隊的承諾,不做挑撥他國關係、製造緊張局勢的事,多做有利於地區和平穩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