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等關稅成壓力測試 江啟臣製造業景氣探底中小企業遭雙重打擊
【記者張玉泰/台北報導】
啟思民本基金會今(15)日舉行記者會,公布9月民調:「對等關稅對臺灣中小企業衝擊」,結果顯示:76.3%民眾對後續爭取調降稅率與避免疊加稅率沒有信心、67.0%對政府加入區域經濟組織之表現不滿意、74.1%擔憂20%「對等關稅」將成為壓垮中小企業的主因、84.1%憂心就業市場受衝擊;對未來一年,73.7%看壞經濟成長、77.7%看壞就業機會、71.9%看壞通膨。另在企業赴美投資議題上,63.2%認為恐造成產業外移風險。

該網路民調顯示社會對內外經貿風險及政府因應的信心明顯不足。
啟思民本基金會董事長江啟臣表示,民調反映民間基層真實感受,總體數據亮眼與製造業景氣疲弱呈現「M 型化」,一端是AI與半導體帶動出口,另一端是傳統製造、中小企業在關稅加匯率的「雙重打擊」。他並以工具機、塑膠、模具、電子材料、汽車零組件等為例,說明日本的稅負優勢(臺灣有20%及疊加關稅,日本上限僅15%)讓臺廠經營雪上加霜。
中小企業約占全體企業98%,提供近8成就業,其穩定與否關係社會安定;他呼籲政府短期提出「用得到」的紓困與拓銷、長期推動升級轉型與多元市場,並善用談判籌碼與政策工具,避免讓關稅衝擊演變為結構性危機。

江啟臣根據民調指出,即便是民進黨支持者,也有約六成對降稅無信心,顯示這議題已無關政黨立場,政府必須務實面對,受邀參加記者會的臺大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建甫強調,所謂「對等關稅」並非傳統學理用法,「20%+N」(N代表額外疊加的關稅) 的關稅稅率高於日、韓、歐,對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極為不利;若再加上匯率壓力,衝擊更甚。
林建甫亦提醒,民調的呈現並不意外,尤其是當臺灣已出現產業結構偏科、類似「荷蘭病」的風險:少數產業極強,但其他產業發展停滯或退步,或者說高科技相對抗壓,但傳產承受成本與法規的多重擠壓因而發展不佳。在談判策略上,他建議談判團須納入企業家與對數字敏銳者;提高透明度與社會溝通,形成民意後盾;善用投審會與政府對關鍵產業技術「N-1」原則等政策槓桿,避免最先進產能與關鍵封裝技術外流。
啟思民本基金會顧問楊應超表示,談判既要硬實力,也要文化理解。對美談判宜由熟悉美國文化與華爾街語境的人才出面,並做好「期待管理(manage expectations)」與階段性資訊公開,提高透明度、累積社會支持。在「赴美設廠等於全球佈局」的解讀上,他區分品牌走向海外與製造外移兩者大不同:品牌拓市有其合理性,但製造在美成本與制度負擔高,且許多半導體零組件終仍需回亞太封測整機,不一定符合效率,如巨額投資若能多數留在本土,更有助帶動產業群聚與內需外溢。
啟思民本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黃奎博說明,本次民調聚焦「對等關稅」對中小企業的真實衝擊。「七成五」的悲觀值,是此次民調中民眾表示對政府或政策無信心的常見數字:76.3%對加入區域經濟組織之表現不滿意、67.0%認為關稅可能壓垮中小企業、73.1%對政府所提出的「930億/多元市場」的支持方案沒有信心、84.1%的民眾擔心對就業市場的後續衝擊;另外,74.1%對政府應擴大對中小微型企業以及傳統產業的支持。
七成以上民眾對對等關稅及政府經貿應對普遍缺乏信心,擔憂中小企業與就業市場將受到嚴重衝擊。因為臺灣民眾悲觀看待關稅衝擊與經濟前景,社會多數要求政府短期紓困、長期轉型,並強化談判籌碼與透明度,以守住中小企業與就業安定,而且因為民意對經濟、就業、通膨全面轉趨悲觀,所以政府更應提出清楚的因應路線圖與可驗證的施政階段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