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玉泰/台中報導】
大象藝術空間館於9月20日下午舉辦「風起火行:穿越抽象的形與光」展覽導賞會,特邀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蔡獻友擔任與談人,並由參展藝術家陳艷淑、蘇信義二位老師親自導覽,帶領觀眾深入抽象藝術的形與光。大象藝術空間館創辦人暨策展人鍾經新開場致詞(圖/大象藝術空間館)
活動由大象藝術空間館創辦人鍾經新引言,指出本展覽希望透過東西方藝術家的跨世代對話,讓抽象不再只是觀看,而是一種身體與感知的共振。強調「抽象藝術是一種能量語言,能夠與每一位觀者的心靈對接。」另外,鍾經新還分享了參展國際藝博會的心得與觀察及推動「學術先行、市場在後」的理念。
與談人蔡獻友教授分享(圖/大象藝術空間館)
蔡獻友教授則以多年藝術史授課的深厚底蘊分享了他對於藝術史及現象學的研究與觀點,豐富的內容彷彿上了一堂紮實的藝術史概論。另外,並詳實剖析蘇老師及陳老師的創作歷程與作品淺述。
藝術家陳艷淑分享(圖/大象藝術空間館)
陳艷淑分享她如何將草書筆觸與幾何結構交織,創造在秩序間流動的韻律;並分享在藝術養成過程中的成長細節。蘇信義則談到透過符號與色塊的解構,讓觀者跳脫理性框架,進入感官的自由場域,並談及《牽手》這件作品的創作緣起與艷淑鶼鰈情深的情懷。兩位藝術家一致表達:「抽象不是難以理解,而是邀請觀者放下慣性,去感受能量的流動與畫面背後的情緒。」
現場觀眾反應熱烈,不少人表示此次導賞讓作品「真正動了起來」,帶來遠超過視覺層面的感官體驗。讓人更能體會抽象藝術背後的能量流動,而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欣賞。藝術家蘇信義分享(圖/大象藝術空間館)
本次導賞會不只是一次展覽的延伸活動,而是希望透過與專業學者及藝術家近距離的交流,讓觀眾更深入理解抽象藝術的多重語境。「風起火行」展覽所呈現的五大子題——從火的筆觸、筆痕視界,到秩序之外、墨的生成、未來圖層——皆在引導觀眾穿越時間與文化,進入一場流動且不斷生成的抽象旅程。
嘉賓合影(圖/大象藝術空間館)
大象藝術空間館自八月底推出「風起火行:穿越抽象的形與光」展覽以來,持續吸引觀者駐足,展期將至11月22日止。導賞會進一步將抽象藝術的張力與思維脈絡帶入日常,讓觀眾在大象藝術空間館裡,真切體會「風起火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