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i2.png)
美中貿易戰 將促使台商遷出大陸?
社會組
美國和中國星期五如期對進口對方的產品加徵關稅,全面貿易戰開打,。儘管中國表現出無懼姿態,但是一些在大陸經營的台商開始考慮將製造業務遷離是非之地。台灣與大陸的緊密經貿關係,及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作用,使它難免在一場貿易戰中蒙損。
星期四午夜過後,美國對總值34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25%關稅的計劃開始生效,中國表示會進行反制,對美國產品加徵等量報復性關稅。紐約時報稱關稅開徵將引發世界兩大經濟體間可能會是毀滅性的衝突,預計也將會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深遠的影響。
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間的貿易糾紛惡化,台灣將是主要的輸家。
台灣師範大學的政治學教授范世平說,兩岸的經貿關係仍非常緊密,大陸也是台灣最大市場,很多零組件是由台灣提供的。他說:“如果中美貿易戰發生的話,可能就影響到台灣的零組件銷往大陸的機會。”
據台灣方面的估計,2017年有近5萬台商在大陸投資。范世平教授說,很多在大陸的台商將會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
范世平說:“另外很多台商在大陸投資,那他們也會受到這一波的影響,因為他們可能出口到美國去的產品也會受到影響。所以這方面的影響會是蠻直接的。”
經濟研究機構凱投宏觀在今年4月發布的一份亞洲新興經濟展望報告中寫道:“任何因貿易緊張昇級導緻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顯著下降,都將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其中不僅有中國,還有向中國出口大量中間產品的台灣和馬來西亞等國。”
在美中貿易戰的陰影下,一些台商開始考慮是否有必要在美中貿易糾紛出現惡化跡象時,將其在中國的製造業務遷離中國大陸。
南華早報報導,台商山姆·王12年前在深圳投資了一家生產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的半導體廠。他的企業生產的芯片主要銷售給中國大陸的公司,那些公司的產品則最終銷往美國。他對南華早報說,一些在大陸的台商對美中貿易糾紛的最新發展感到憂慮。他擔心大陸可能會減少購買台灣製造的零組件。這位台商說,他已經削減了在大陸的投資,把一些生產設施轉移到了越南或印度。
在川普政府星期五啟動的第一批加徵關稅的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中,晶片僅佔2.5億美元,但這次川普對中國的關稅挑戰,針對的是中國為在一些高科技領域成為未來領先者而製定的產業政策“中國製造2025”。
川普政府擔心中國在貿易上的不當行為將使美國在未來重要的產業領域居於不利地位。
此次關稅是川普去年令貿易代表對中國強迫美國公司轉移技術所進行的基於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公平貿易調查得出結論後所採取的貿易制裁行動。川普對中國不當貿易行為的挑戰雖然得到廣泛的支持,但其以關稅制裁的做法卻引起強烈的爭議。中國表示,將對川普的關稅進行等量關稅報復,美國的農產品部門將在這次關稅戰中蒙受巨大損失。
川普還計劃限制中國的投資,尤其是對美國技術公司的收購。美國對於中國投資持有越來越不信任的態度,正在以擴大外國投資監管機構的權力加強投資安全審查。
台灣在芯片業上的優勢也使其成為工業間諜活動的新的目標。近年來高科技領域的工業間諜案增多。
台灣的芯片製造業使其成為全球供應鏈中重要環節。台海政治學者范世平說,台灣對高技術產業的間諜活動非常重視,也加強了這方面的調查力度。
川普的關稅則對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面臨新的難題。不過,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美中貿易糾紛的走向其實還處於隨時變化的狀態,因此不必急於將製造部門轉移到大陸以外。
凱投宏觀的中國經濟研究員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說,星期五實施的關稅僅針對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那只是中國出口產品總額的1.3%,因此從宏觀層面看不會對中國或者台灣造成顯著的影響。
埃文斯-普里查德說:“對於(關稅)所針對的產業而言會是個壓力。但是從規模上關稅還是比較小,我們不認為將會有很大的變化。”
將業務從一個國家遷移到另一個國家是代價不菲的事。埃文斯-普里查德說,廠商在確信針對它的關稅將會長時期存在時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他認為,目前可留意政治風向,包括美國今年的中期選舉結果等。此外,台商初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避險,例如將產品出口到台灣,再由台灣出口到美國。他說,多數廠商應該會採取這樣的動作。
另一方面,台灣政府或樂見台資因此撤出大陸。范世平教授說:“這樣的話就使得他當初所提出的新南向政策似乎就更是高瞻遠矚了。國民黨一直強調兩岸的經貿交流。蔡英文政府強調要減少對大陸的依賴。現在的情況剛好就符合蔡英文她上來以來的這樣的基本的立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