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
綜合報導,近日,從美國到世界各地,假新聞議題發燒,新加坡國會的委員會對政府提出報告,顯示假新聞威脅社會安全,建議政府掌握更大的權力限縮資訊傳播。不過,這個想法遭到人權團體批評為政府擴權的藉口。
新加坡打擊網路假信息特選委員會公佈報告,要賦予政府權力打擊“假新聞”,稱乎假新聞為國家安全的威脅。然而,人權團體質疑此舉構成對言論自由的威脅。
這個委員會年初以打擊假新聞為宗旨成立,三月起召開公聽會、研讀報告,終於在9月20日提出200多頁報告,建議賦予政府“迅速遏止網路假消息的傳播與影響”,並指出由於臉書、谷歌、推特等公司普遍對虛假的內容的政策都是不採取行動,政府應該要有應對措施。
新加坡表示,該國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種族、宗教混雜而且互聯網普及,使該國更容易受到假新聞影響。委員會說,他們掌握到證據顯示外國政府出資在新加坡展開資訊戰。他們警告在多種族的社會中,產生的分歧都可能會為社會亂象埋下種籽。
”新加坡內務部部長尚穆跟(K. Shanmugam)告訴路透社:“這個問題很急迫,很嚴重,所以我們的回應也需要同等的快速、嚴肅。”
“我認為各個方面已經有逐漸形成意識,認為科技公司應該承擔部份責任,而政府也應該要進行干預,確保他們負責。
委員會建議政府應當擁有“快速阻斷錯誤消息傳播與影響的權力”,賦予政府權限撤除、限製或封鎖錯誤消息的曝光。針對機器人或網路酸民經營的賬號,或是沒有公信力的新聞來源。
根據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整理的世界新聞自由度指數,新加坡在180個國家中排第151名。無國界記者的亞太區辦事處負責人牛丹陽(Daniel Bastard)則認為,委員會的這個建議將會“對信息自由形成摧毀性的寒蟬效應”。
科技公司谷歌、推特也相繼發表回應。谷歌在聲明中說他們十分嚴肅看待錯誤消息的影響力,很期待與新加坡政府持續合作處理問題。推特則說他們深切關注假消息的議題,以及他們“可能對公民、政治討論造成的傷害”,十分期待新加坡政府的產業措施,“全面性的處理這些問題”。
新加坡政府表示原則上接受委員會的提議,實行上的細則還在討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