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玉泰報導]
「空汙」是本世紀全球一致面臨的嚴峻問題,中國醫藥大學與亞洲大學研究團隊透過比對環保署及全民健保署大數據資料庫,首度發現,曝露在高空污CO與NO2地區居民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機率,較最低地區顯著增加91%,本月刊登於知名期刊「JIM」,並獲Times、BBC等國際媒體專文報導,對台灣學者研究給予高度肯定。
該研究已於19日刊登在「調查醫學期刊」(JIM,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Medicine),研究團隊分析2000年至2010年、將近40,000名50歲以上患者,其所居住地區的空氣品質和就醫數據,結果發現,居住在「二氧化氮」(NO2)污染最嚴重地區的居民,產生疾病的機率與最低者相較幾乎倍增(增加91%);相同的,住在「一氧化碳」(CO)污染最嚴重地區的居民,產生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機率也增加85%將近二倍。
此計畫主持人、中醫大附設醫院近視及眼睛疾病中心主任卓夙航及副主任梁中玲30日在國內公布研究結果,強調這是國內外學術界第一次發現空汙物「二氧化氮」與「一氧化碳」會明顯增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這二種污染源主要來自於燃燒,跟燃燒汽油的汽機車息息相關,因此受到歐美國家高度重視,在台灣,火力發電廠也是造成這兩種空污物的來源。
過去雖有多項研究證實,空氣污染會對身體產生危害,不過卻未有針對燃燒空污物CO與NO2造成眼部疾病的大規模研究,加上空污已成為本世紀各國共同防治的焦點,使得此次研究結果獲得國際知名媒體Times、BBC、路透社等媒體報導,也藉此展現台灣學者研究的實力與重要性。
卓夙航教授表示,以往對於空氣污染影響眼睛的症狀,多數都停留在引起眼睛過敏或乾眼症,但透過研究發現,其實空汙對民眾的健康傷害更為嚴重,因為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吸入人體後,會進入血液循環,黃斑部所在的眼底有豐沛的血流,才會假設這兩種空污物質,有可能誘發眼底的黃斑部產生病變。
本身為眼科醫師的梁中玲也指出,過去已知年齡增加與基因是黃斑部病情惡化的兩個高危險因子,症狀為視野中央變暗、模糊甚至扭曲變形,嚴重會導致失明,只是早期的黃斑部病變很難被發現,雖然可利用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療法、眼內注射類固醇或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Anti-VEGF)等合併療法,但無論何種治療都無法完全恢復正常。
他們強調,這項研究除了提醒世人務必重視交通工具及火力發電所產生污染的危害影響,也提醒損害黃斑部的污染物CO與NO2是經由呼吸進入血液循環,不太可能通過眼睛進入人體,無須費心採購護目鏡。且這項研究發現只有在高度污染區會明顯增加黃斑部病變, 中、低度污染区對疾病的風險相對少很多,因此只要能盡量避開在交通流量大的地區做運動,就可以大幅降低風險。建議愛好路跑運動的人,應盡量避開車流量大的時間,以減少吸入上述的有害物質。
卓夙航教授說明研究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梁中玲醫師說明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