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彰專欄
世界是草臺班子,錯漏百出,動輒血雨腥風,但偶爾也有進步。成熟的人懂得進步得來不易,小心呵護,捧在手裡怕碎,含在嘴裡怕化,步步謹慎,如履薄冰,只為它多存續一刻。
但川普第二任伊始,我們震驚地發現,美國總統成了恣意妄為的土皇帝,而且倚仗先人積攢的家底,殺傷力巨大。他不僅破壞美國自身民主制度,開打毫無章法的貿易戰人為製造經濟震盪,也動搖近八十年來相對穩定和平的國際秩序。很多人惴惴不安,但不安的程度有所不同。一部分人憂心忡忡,夜不能寐;另一部分人則相對篤定:不用太擔心,美國有「糾錯能力」。是不是可以放下心來,聽憑「糾錯能力」收拾殘局?
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看看「糾錯能力」到底是怎麼回事。
1. 美國所謂的糾錯能力,並不是神奇的黑色魔術,而是一套具體樸素的傳統和機制,主要包括:定期選舉:兩年一次國會選舉,四年一次總統選舉,提供糾偏機會。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國會可以調查、彈劾總統,總統的行政命令需司法審查,最高法院的法官也需參議院確認。媒體與言論自由:媒體孜孜不倦地挖掘政府黑材料,把深層複雜問題推向公眾視野;社群媒體雖製造資訊泡沫,也提供廣泛及時的公民監督。公民社會與地方自治:政治權力分散,州長不用服從總統,市長也不用服從州長;各種利益團體、非營利組織、職業協會、教會、工會遍地開花,任何一級出錯都受其他層面牽制。
美國歷史上有許多糾錯機制生效的例子,最耳熟能詳的是水門事件。 1972年,尼克鬆動用國家機器監視政敵,事發後企圖掩蓋證據。是國會啟動調查,媒體持續追踪,法院強制交出錄音帶,才迫使他辭職。之後一連串制度性改革出台,強化選舉資金透明,限制總統權限,保護吹哨者。這個過程並不輕鬆,也充滿黨派鬥爭,但展示了一個制度如何在危機中自我修復。
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發生在1930年代。當時羅斯福因新政遭保守派最高法院阻撓,憤然反擊,啟動司法改革增加大法官人數(pack the court),以打破保守派優勢。這個提案遭到來自他本黨、媒體、法學界和公眾的批評,以失敗告終,展示了即便是最受歡迎的總統,即使他的黨派掌控了國會,美國制度與輿論仍能限制他的權力。至於更有名的廢除奴隸制的例子,與其說是糾錯機制的成功,不如說是糾錯機制失敗,最後訴諸武力。
美國最初容許奴隸制存在,甚至在憲法條文中默認奴隸是「人口」一部分。這個制度明顯違法人道,卻一直無法剷除,而且奴隸主還想將他們的「成功」經驗推廣到新加入美國的州,直接導致國家分裂。雖然南北戰爭解決了問題,但70萬人因此殞命。
2 .可見「糾錯」不是鬧著玩的。在塵埃落定之前,往往驚心動魄、險象環生,結局難料,代價慘重。尤其在當下,我們是否還有能力糾錯更令人擔心,因為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糾錯機制,處處出現裂痕。定期選舉:因為信守「死不認輸」的人生哲學,川普在2020年敗選後散播舞弊陰謀論,嚴重損害了選舉制度的公信力。 2024年川普勝選,共和黨再贏得國會,舞弊兩字暫時不在耳邊呱噪。但一旦下次選舉結果不利,舞弊論勢必捲土重來。如此反覆折騰,不知選舉制度能否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