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
1999年9月21日發生在台灣中部的大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當時,許多民眾不只不了解強震的可怕,也不知道何謂"餘震"。
(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當時全台灣人民全都陷入一片茫然",--回憶起1999年台灣的921大地震,國立台灣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石瑞銓,依舊清晰記得當年的景象。
當年9月21日凌晨接近1時47分,位於台灣南投的集集鎮附近,發生芮氏規模7.3的強烈有感地震。不只全台灣明顯感受到搖晃,許多家庭一夕間被震毀,根據統計,地震造成了2415人死亡、29人失踪,另外超過萬人受傷。
石瑞銓回憶,當時台灣已經40多年沒有發生強烈地震:台灣曾有過1964年的白河大地震(芮氏規模6.3),但真的時代距離太遙遠了,當下很多民眾根本應變不及,不懂什麼叫做強震,連怎麼逃都不知道"。
地震發生的隔天,當時居住在嘉義的石瑞銓,就開車前往南投當地勘查,但到了當地竹山鎮,路就再也不通,破碎難行高低起伏。石瑞銓說,那時他印象最深的是當地鄉下居民對地震很"茫然",不知道什麼叫做"斷層"跟"地震帶"。
許多民眾不只不了解強震的可怕,也不知道何謂"餘震",第一次強震過後又自己跑回家去拿重要財物,結果餘震發生後,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石瑞銓想起當時仍歷歷在目:"那時大家就拿一盆水在旁邊,邊救災邊注意水面有沒有波動,一波動大家拔腿就跑"。
921大地震發生後,當地許多對外道路與通訊都全數中斷。此外,救災經驗嚴重缺乏,也讓當時台灣政府受到很大挑戰。石瑞銓說:"剛開始就是通訊問題,日本在1995年坂神大地震後強制各市區公所都要裝衛星電話,但是那時台灣對緊急衛星通訊概念不多,結果一地震,台灣中部的通訊網路幾乎全斷了"。
再來就是救難人員對於地震搜救範圍的認知不夠,石瑞銓說:"當年資訊沒那麼暢通,通訊網路斷掉後,很多救難隊員只能自己先救自己附近的部分,結果很多重災地方第一時間救不到,錯失不少機會"。
因為人力網路無法連結,以至於救難隊都是針對個體建築"點狀式搜救",無法立刻擴展到有系統的"面狀式搜救",石瑞銓說:"我們是後來靠著各國援助隊指導,幫我們整合後,後期救援才開始上軌道"。
鄰國日本因為有坂神大地震的經驗,當時日本救難隊帶來許多先進裝置,包括生命探測儀等,才讓台灣政府驚覺,自己在救災與防災上的訓練跟知識嚴重不足,開啟了一連串地國家防災演練與設備更新的行動。
石瑞銓說,台灣政府不僅從各項,包括救災技術、防災知識、還有地震資訊的科學層面等,全都實施了一連串地升級,更邀請世界各地學者一起來與會,政府從上到下徹底實施改造。
其中,台灣政府也勒令新型建築的防震基準需要達到超高規格,並要求太過老舊的社區進行"防災型都更",全面提高抗震係數,地震危險區的分級也全面更新。
當年的地震,讓很多家庭破碎,許多設施也都耗費多年才修好。
當時台灣遭逢巨變,卻也讓石瑞銓看到台灣人的向心力,他說:"美國最近的哈維颶風,有許多人上街搶東西,當時台灣人很守望相助,完全沒有失控,還有人熱心開自己的卡車幫忙運送傷患與屍體"。
經過20年後,台灣已經從當初的地震"茫然"國,一躍而升成為了地震資訊先進國,當中國的汶川大地震,與日本的東日本大震災時,台灣的地震團隊均能在救災上提供幫助。
石瑞銓也拿19日發生的墨西哥大地震做對比,他說:"1985年時墨西哥也發生強烈地震,近萬人死亡。但很可惜的是,很多都是建築物設計不良最後倒塌。而在這次的墨西哥大地震,還是看到很多建築物設計不良,讓更多民眾無辜身亡"。
而南美洲的智利,則在最近十幾年努力改善防震,讓該國縱使發生大地震,也能夠盡可能將傷亡壓低。石瑞銓說,防災不能抱持"僥倖"心態,政府有必要對人民負責。
當年地震過後,石瑞銓在震災地待了將近半年,時至今日,他仍不時會回想起當年的畫面,但他也坦承"不太想去回想,當時的畫面真的很悲慘"。他說,其實當時的一線救難人員、還有險象環生的災民,或多或少之後都罹患創傷症候群,甚至有些變得厭世,心理復健上,政府也學到很多。
石瑞銓最後沉痛的說,這場慘痛的教訓,縱使讓台灣最後變成地震防災的先進國,但"人民的犧牲還是很難過的,但因為他們的犧牲,才讓現在的台灣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