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蒂
葉勇助先生專長以脫胎技法粧佛,此一特殊傳統藝術已被臺中市政府登錄為傳統藝術-粧佛,文化局長王志誠表示,以脫胎技法塑造佛像的傳統藝術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不過近年在臺灣已瀕臨失傳,因此特地將其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之傳統藝術,未來也將為葉老師開班授徒,希望保存此傳統技藝。
文化局指出,「粧佛」,為臺灣民信仰所發展出的傳統工藝美術,即是指雕刻後進行外表裝(粧)飾及相關宗教科儀等步驟完成神像或佛像,此名稱源自於民國75年教育部第二屆「薪傳獎」技藝名稱,涉及技藝內容包含雕刻、彩繪、漆藝等技法,相當繁複。本市於104年2月10日公告將葉勇助先生的脫胎粧佛登錄為傳統藝術-傳統工藝美術類,葉先生自幼拜陳祿官為師,學習粧佛技藝,26歲來本市台中路開業,經營「樂山軒」,從事粧佛藝術工作已達60年之久,熟諳各式技法,尤其瀕臨失傳的「脫胎造像」技法甚為重要,經本市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議審議通過,登錄為本市傳統藝術。
脫胎造像,即漆藝之夾紵技法,先以土塑型,裱敷綿紗布多層,再將內胎脫除。而粧佛的脫胎造像,因係人形,臉部、衣褶、姿勢皆須一體成形,難度更甚於一般漆藝技法,可視為高難度的藝術創作。葉勇助先生作品,不僅技藝純熟,作品亦具有個人之理念與風格,極為特殊,傳統技藝。
傳統粧佛技法,以雕刻神像而言,可分泉州派、福州派,泉州派神像通常將像與座椅分開,雕刻完成再組合,較神格化,面貌不似真人,擅用漆線堆疊盤繞,製造神像衣服繡線及皺摺感。而福州派則以整塊木材雕刻,一體成型,且有漆藝的脫胎製法,需以生漆髹塗紵麻布,生漆常使人產生皮膚腫、癢現象,俗稱漆咬,因此常使學徒卻步,致有失傳之虞。
王局長指出,目前國內共登錄3位「粧佛」技藝保存者(雲林、彰化及臺中),本市傳統藝術首重如何延續、傳承技藝,登錄之傳統藝術,將逐年辦理傳習、紀錄、出版相關計畫,期能以活化延長保存,讓粧佛技藝風華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