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辰卿報導】超過60歲以上是得到帕金森氏症關鍵期!至今仍找不出原因的帕金森氏症,只知道與左巴胺濃度有關,年長者要多加留意!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葉篤學主任表示,帕金森氏症是腦部發生變化,左巴胺濃度分泌越來越少的緣故,若出現下列症狀,包括:五十肩、手抖、動作慢、沒表情、反應差、走路不擺手、走路腳拖地、單側肩膀痛等外顯症狀,家人就要多方留意,有可能與帕金森氏症有關,要尋找神經科門診;形成原因則可能與基因、環境因素、生活作習或飲食有關。
「帕金森氏症教父」陸清松教授指出,於65歲年長者,帕金森氏症好發率約1%;而85歲以上年長者,好發率約3-4%,越老化,左巴胺濃度濃度越來越少,是老人化的疾病,雖然無法治癒,卻可控制。
帕金森氏症目前治療最大的瓶頸就是當藥物濃度過高時,患者會出現無法控制的異動症,如:手舞足蹈(開);而當藥物濃度過低時,患者則會斷電,如:動作慢、沒表情,回到沒治療前的行為表現(關),落差很大,忽高忽低的藥效如同搭雲霄飛車般,讓患者無法主控自己身體所表現的反應。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解說,如何讓藥效維持在有效區間內,成為病情穩定關鍵,目前創新劑型可穩定左巴胺濃度,降低波動現象,在台灣已取得藥證的「速效+緩釋」二合一劑型藥物,讓藥效可以在體內像接力賽般維持穩定,研究發現,能增加2小時、16%無異動症困擾的時間,同時可減少36% off的時間,讓帕金森氏症患者不再「顫」「停」,穩定向前行。
由於異動症會造成個人與家屬嚴重的生活困擾,中晚期患者更會不勝其擾,還可能出現藥物依賴,擔心藥物濃度不夠自行加量,過度用藥的結果可能導致出現幻覺,因此目前醫生也提供個人診治方案。
圖:「帕金森氏症教父」陸清松 教授(中),與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巫錫霖理事長(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葉篤學主任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