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蔡壁如辦公室
[記者王鼎鈞/台北報導]
疫情趨緩,蔡政府擬再發行振興券,但在野黨對於去年創造的效益持疑,台灣民眾黨立委3日蔡壁如說,「民進黨堅持發券是在糾結什麼?為什麼聽不見民眾『先紓困,再振興』的呼聲?」
蔡壁如指出,民進黨政府堅持發券,主要是說券會帶動新的消費,帶動經濟成長效益。據經濟部的推估,使用數位券的民眾,消費3千元滿額後,會拿到2千元回饋金,平均消費5,785元,來推論領振興券的人都會花這麼多錢,而總共產生1,349億元效益。
蔡壁如強調,「實際上,領取數位振興券的只占全部的7.56%,人數只有176萬人,用來推論其他92%使用紙本振興券的人,根本膨風、吹牛。」
蔡壁如說,民眾自負1千元,來領取2千元的振興券,經濟學家估計「邊際消費傾向」(愈高愈好)大約0.3或0.35,也就是多花6、7百元。另外再考慮「消費替代率」(愈低愈好),經濟學家最樂觀是五成,也就是一半是原本就會花的錢,較保守可能只有一成是新增消費。
蔡壁如指出,國發會委託兩個學術機構在去年底的報告,因為根本沒有實際消費者的統計調查資料,自己都承認只能「主觀設定」不同的替代率,推估振興效益的數字有高有低,政府就取最高的一千億元,對於保守估計2百億元的實質GDP增加,提都不提。
蔡壁如表示,因為沒有實際真的消費數據,所有經濟效益都只是假設。審計部稱「尚欠嚴謹」,是比較委婉客氣,換句白話文來說,就是「自己喊爽的」。
蔡壁如說,振興券去年底結案,七個月過去了,政府還做不出像樣的統計,和客觀的分析評估,經濟部用錯誤的膨風推估亂喊1349億,蘇貞昌用一千億的數字自我催眠。
蔡壁如表示,「但是民眾很清楚,美化經濟數字與自己無關,與其勞師動眾,領振興券還要自己出一千元,政府多花23億元行政成本,形同每個人被浪費100元,還是發現金比較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