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組
針對1/2日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會中,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主席以油電價格調整、洪仲丘案與食安問題等事為由,公開批評馬英九政府作為,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3日予以駁斥。
陳以信表示,民國101年5月政府推動「油電價格合理化方案」,是建立油電價格「市場化」的重要改革,目的在使油電價格之決定,回歸市場機制。不再受政治干擾,對於穩定民生物價具有重要貢獻,全民都能受惠。實施前已接受各界建議作必要調整,以減少衝擊。實施以來雖仍有批評,大多民眾已能接受。至於洪仲丘中士發生不幸事件後,軍方懲處十多位相關官員。軍事檢察官在20多天後即起訴被告、政府並在一個月完成「軍事審判法」修法,將軍法案件移交由普通法院審理。馬總統也兩次前往探視家屬。而在發生頂新黑心油事件後,政府也立即修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強化源頭管理、分流與三級品管,以加強稽察、快罰與重罰的措施,來遏止黑心廠商的不法行為。他指出,這些都是馬政府明確積極回應人民訴求的表現,蔡主席豈能恣意批評政府聽不到人民聲音?
至於蔡主席在辯論會中表示要「建立朝野協商機制」,強調其責任「就是讓臺灣更團結」,陳以信批評蔡主席的說法「非常諷刺」。他指出,馬總統曾多次表示希望「朝野對話與合作」,但蔡主席自從民國99年ECFA辯論一戰失利後,就一再拒絕與馬總統再度對話。民國103年7月行政院舉行「經貿國是會議」,蔡主席也拒絕讓民進黨參加,還堅持民進黨要獨自舉辦「公民經濟會議」。就連最近「馬習會」後,馬總統願意赴立法院進行國情報告,蔡主席也要民進黨杯葛到底,不讓馬總統為國家建立重要憲政慣例。陳以信強烈質疑,為何蔡主席過去一直堅拒朝野對話,現在為了自己選總統,就改口說願意朝野協商?為何蔡主席的說法竟然「前後矛盾」?是不是「換了位置就換腦袋」?
尤其蔡主席現在才想到「臺灣要團結」,陳以信嚴詞批評,過去七年多來,民進黨與臺聯黨曾高達93次霸占立法院主席台,以少數霸凌多數的方式癱瘓國會議事,一再製造社會衝突與對立,為何蔡主席這些年來都沒想到國家需要團結?為何非得等到蔡主席要選總統,才肯承認國家需要團結?陳以信更諷刺蔡主席,雖然口中說要「團結」,但前天元旦升旗時,蔡主席唱中華民國國歌都又故意唱不齊全,有兩句竟然沒有唱。他質疑蔡主席怎麼有資格號召全體國人要「團結」?他反問:如果未來每個中小學生早上升旗時,都學蔡主席不唱國歌前兩句,請問這樣會讓中華民國更團結嗎?請問蔡主席,你要中小學老師怎麼向學生說明呢?
至於蔡主席還說要「建立對外溝通機制」,和中國大陸有「可以溝通管道」,陳以信痛批,蔡主席此語「非常荒謬」、「不知今夕是何夕」,根本意圖要讓兩岸關係嚴重倒退。陳以信指出,馬總統執政七年多來,兩岸溝通制度化進程早已經突飛猛進,海基、海協兩會在馬總統就任22天就恢復中斷10年的制度化協商,已會談11次,簽訂23協議。兩岸主管兩岸事務的首長業已七度會面,彼此互稱官銜;兩岸領導人更於去年11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馬習會」,受到舉世注目與高度肯定。去年12月30日兩岸事務首長熱線才剛開通,具體落實「馬習會」中的重要共識之一。沒想到蔡主席現在竟想「倒退一萬步」,只說要和大陸建立「可以溝通管道」。陳以信強烈質疑,難道蔡主席一旦當選,就要關閉現有兩岸正式溝通管道,要建立體制外的管道?這樣反讓兩岸關係立時倒退16年,重回民國89年(2000年)的中斷狀態,甚至讓兩岸交流退回到當年只有簡陋「小三通」的時代。他反問蔡主席,如果選後她讓兩岸關係大倒退,她又如何做到選前向全體國人所保證的「維持現狀」呢?
另外蔡主席還說,「蔡英文的政府不會有黑箱」,陳以信反問:蔡主席為何不先解釋兩岸關係史上最大黑箱的「兩國論」?蔡主席何不告訴國人當時是如何決定推出的?為何推出之時政府的陸委會、外交部與新聞局以及相關官員,全都被蒙在鼓裡?蔡主席為何不先解釋民國91年她擔任陸委會主委時,如何黑箱決定要提出「一邊一國論」?在民國93年總統大選時,又如何黑箱決定要提出「公投綁大選」?還有,為何蔡主席在民國91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時,「蔡主委」在立法院備詢時,竟然主動把「必要時可機密方式處理」的「黑箱條款」,置入到兩岸協議的法定審查程序當中呢?蔡主席要保證未來沒有「黑箱」之前,應該先把過去這些「黑箱」歷史先向國人解釋清楚,不然國人如何能相信蔡主席不再有「黑箱」呢?
最後蔡主席說要「系統性找回臺灣經濟動能」,陳以信批評,觀察蔡主席過去的所作所為,例如讓民進黨立委在立法院中持續阻止服貿過關,把「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政策污名為「一中三部曲」,鼓吹「沒有中國大陸的全球化」,試圖創造「沒有中國大陸的全球產業鏈」。其實蔡主席的所作所為,絕不是「找回」臺灣經濟動能,反而是「系統性摧毀」臺灣走向全球自由貿易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開放路線。陳以信更批評,尤其蔡主席模糊的兩岸政策,以及重彈「烽火外交」論調的外交主張,只會破壞臺海和平繁榮現狀,為東亞區域穩定帶來不確定因素,增加外人投資臺灣的政治風險,更讓外資對臺灣「避之唯恐不及」,哪有可能增加臺灣經濟的成長動能呢?2016/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