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組
當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否可能重演1989年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命運,像日本那樣經歷“失去的十年”?
英國《金融時報》 利奧•劉易斯 東京 , 米強 , 楊緣 北京報導更新於2017年6月6日 06:22
中國共產黨很少像研究如何避免蘇共命運那樣深入地研究一件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2年掌權後的一次內部會議上說,蘇聯“竟無一人是男兒”,沒什麼人出來抗爭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和開放政策(glasnost)。
但對習近平來說,同時代的另一個歷史事件可能更值得關注。自日本的房地產和股市泡沫開始膨脹算起,至今已滿30年,那場泡沫的破滅重創公眾信心,讓企業膽戰心驚,給日本經濟留下了數十年的創傷。現在,中國的當務之急是避免類似命運。
北京不是現在才關心起這個問題。據兩名了解內情的中國學者所說,2010年時,中國的債務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逼近200%,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要求中央黨校的學者們研究這個問題。之後的一篇論文概述了日本泡沫的一些教訓,包括北京方面需要提高金融風險意識,維護“經濟主權”,不向要求中國改變貨幣政策的壓力低頭。
7年過去了,現在中國的債務總額相當於GDP的250%,而且還在攀升,官員們試圖控制極高的房價,政府仍在努力解決2015年股市泡沫破裂的後續影響。習近平4月警告稱,中國領導層需要“維護金融安全”。
中國變得像日本一樣的風險有多大呢? 2017年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否可能重演1989年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命運——經曆日本式“失去的十年”?如果日本的命運降臨在其龐大的鄰國身上,將對全球經濟造成災難性的影響。中國貢獻了全球經濟年度增長的40%。此外,中國占美國出口總額的比例略高於20%,與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日本一樣。
高盛(Goldman Sachs)的馬場直彥(Naohiko Baba)以及其他一些分析師認為,北京能從日本的泡沫經歷中學到一些教訓,那輪泡沫展現出與現在的中國之間詭異相似的參照點,從公司債務水平到白領平均通勤時間。然而銘基亞洲(Matthews Asia)投資策略師羅福萬(Andy Rothman)等其他一些人堅稱,兩國之間的差異性遠多於相似性。羅福萬說,這些比較唯一的真正價值“是讓人們平靜下來”。
新興市場
亞洲經濟體面臨“風暴”
美聯儲減少債券購買和加息的前景,使得一些亞洲經濟體面臨資本流出和利率上升的考驗。但在抵禦華盛頓吹來的“經濟逆風”的同時,亞洲還要承受中國經濟放緩和再平衡所帶來的更大壓力。
簡單來說,比起假設中國的情況不同於日本,認真對待泡沫風險更有好處——這個答案常常同時受到利益攸關的外國投資者和管轄著14億人口的中國政府的肯定。中國已經到達了多個令人憶起上世紀80年代末如日中天的日本的里程碑。其中一些是技術性的,比如非金融公司債務與GDP的比率達到了約155%的相似水平。還有一些比較邊緣的指標:日本保險公司Yasuda Kasai在1987年花費4000萬美元購買了梵高(Van Gogh)的畫作《向日葵》(Sunflowers);中國億萬富翁劉益謙在2015年花費1.7億美元購買了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的一幅畫。
對很多觀察人士而言,對泡沫式(bubble-like)經濟行為的比較似乎總是很容易。兩國都會出現間歇性的資產通脹以及繁榮和蕭條交替的價格曲線。兩國都花高價購買海外資產——三菱地所(Mitsubishi Estate)在1989年花費9億美元購買了紐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 51%的股份,中渝置地(CC Land)今年早些時候花費創紀錄的11.5億英鎊收購倫敦的“奶酪刨”大樓(Cheesegrater),後者只是中國企業多筆創記錄海外收購的一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