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去中國化 >專輯 一
2017年7月3日,教育部所屬國家教育研究院公布《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其中高中歷史科除將原來必修8學分減為6學分;相關中國史的份量由原來的1.5冊減為1冊外,更將「中國史」的領域分類納入「東亞史」中,使高中三年的學生在領域上,只學習「台灣史、東亞史、世界史」。此外,綱目中的主題設計且以觀念性表述,取代過去的編年敘事,做為課程編寫與教學的準則。這樣的改變可謂是自李登輝以來,欲藉歷史教育之手重構詮釋台灣史,以謀求去「中國化」與台灣獨立之必然發展。
中國的歷史文明起源甚早,乃是先有中國進入人類歷史的舞台後,才有日本、韓國與東亞文明的發展與孕育。一旦把「中國史」的獨立領域取消,並納入「東亞史」的框架之中,這種將中國歷史發展倒果為因的錯置做法,除了給後學者增加一些似是而非的片段零碎知識外,對民族歷史文化的整體了解與個人學養的積澱,都毫無實益。
正因為雖然取消了「中國史」的獨立教學,但中國文明淵遠流長的客觀存在又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因此,在設計「東亞史」的課題時,無形中就又不得不大量引用中國的歷史作為襯引,致使跳脫、顛倒並割裂中國史發展時序的現象無處不在,今列舉其缺失如下。
一、聖賢豪傑英雄先祖不見了 歷史是人類生存發展、生活改善與生命追求的總紀錄,人自然是歷史發展的主人翁。歷史文化教育的責任之一,正是在把對這個民族或國家發展做出貢獻的個人,將其思想、精神與道德薪火相傳,使子孫能在人生奮鬥中能有所依循。歷史上的羅馬帝國與當今的美國,莫不重視歷史人物的道德人格教育;但在《歷史科課綱草案》中國史的資料中,聖賢豪傑英雄先祖全不見了。
二、歷史發展的時間被顛倒了 以國民中學部分為例;為了配合銜接主題B【早期台灣】的講述,主題C先教【清帝國的統治】,此時的清帝國位列近代;至主題H再回頭教【古代中國的政治與社會】。主題I【世界網絡中的近代東亞】,則把中國的宋、元、明、清四代的歷史發展,不但自中國史的脈?中割裂出去納入東亞史中;宋元明三朝姑且不論,此時的清朝卻又變回了古代。
再以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綱為例,不僅完全沒有以「中國史」為要旨的主題,同時,在國中與高中對中國史完全沒有條理脈絡的教學前提下,卻在概念化的主題中,穿插了以中國史為基礎的討論條目。例如主題G【國家與社會】中涵括了2個項目a「國家的統治」與b「社會的組織」,其中條目Ga-V-1要敘述教學的是〈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條目Ga-V-2要敘述教學的是〈戶籍、土地或賦役與國家統治的關係〉。
真可謂古今不分、因果錯置,受教者誠然無辜,但教授者真不知道會不會精神分裂!
三、形式上徹底的去中國化了 歷史常被政治人物做為鞏固政權、美化施政、打擊異己的工具,在近代歷史上希特勒的文宣政策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不過,若真以為歷史只是一種可以隨意操縱的工具與知識,而看不到他實存的真相,這樣的政客或所謂御用學者,通常都會很快的被歷史洪流所吞蝕。 教育部國教院這麼迫不急待地去「中國史」代之以「東亞史」,已被坊間評論者視為欲把「中國視為外國,把台灣人和中國人分開」的政治化作為。
歷史的本質旨在追本溯源、探求真相(理),絕不只是某些形式知識與片段概念的排列與匯集。中國人敬天法祖,天為宇宙萬有,祖代表根源與綿長的時間,仰視萬有的宇宙、取法綿延無盡的過往。面對歷史的長河,人要鑑往知來心懷謙卑。
主張台獨建國的人追求台灣主體性的建立,因此,要在教科書中儘可能的除去或變異一切與中國有關的連接。然而,綿長的中國史雖然被腰斬變裝,可就還是得保留,這種欲丟還撿的處境著實無奈復可憐!真應該把所有有關中國的東西都棄之蔽履才是呀;包括所謂孝順父母、過年節、尊師重道、兄友弟恭等習俗教養以及文字語言的使用等。況且,若要徹底去除中國文化,就要先毀滅中國人的道德意識;然而知禮守義的道德自律,卻是放知四海而皆準,它們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瑰寶。台灣人若放棄了禮、義、廉、恥、忠、孝、仁、愛的道德規範,就只成了失根的蘭花,沒有形上的追求與信念,又何言主體性的建立?
作者孫若怡/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校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同時兼任學術副校長、通識中心主任兼民生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