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主辦的「2017年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9/30結束。
文.圖/雲新聞通訊
編輯部
9月30日,由經濟部主辦的「2017年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又結束了。只是,不知展後,會對產業經濟發展帶來什麼改變?或者,又是一場船過水無痕的結案活動,預算花完了,計畫就自然落幕;留下來的是大批行政人員忙著如何滿足政府業主多如牛毛的結案需求。
官言官語 如何轉成白話文?
今人好奇的是,名為「技術交易展」的三天展出,進行了什麼交易?當國家探討文白比例的議題時,對於要求官員、技術官僚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做老百姓看得懂的事,似乎也不應偏廢。
老百姓到傳統市場擺攤,從事的也是交易行為,在那樣真實的場合中,直接以現金交易,賣出商品,換得現金。
面子有了 給點裡子吧
反觀我們的「技術交易展」,交易了什麼?我們賣出了什麼技術?交易的憑據是什麼?是確立交易行為的合約嗎?還是,想太多了。整個會場,只為了表達官員們在展前記者會所公佈的數字:「邀請了23個國家、1500項專利及發明展出;國外買主較去年成長152%;經濟部等設立了11個專館,展出500項台灣具突破性的研究發明成果。」
靠預算舖張場面 然後呢?
只是,經濟部官員滔滔不絕的宣傳語彙中,有哪一項不是靠國家預算堆砌?這場「技術交易展」唯一可被期待為國家創造收益,就是賣出官員口中「具突破性的研究發明成果」。所以,該持續追蹤現場交易結果。
攤販到市場擺攤,恐怕不能只期待擺滿商品,卻沒有買家吧。兩相對比,即可明白,為什麼政府的花錢模式,如火星文般的公文…….,距離社會底層有多遠?
華麗登場 倉皇落幕
一場場用國家預算打造、華麗有餘的成果發表會,被政府、執行單位視為結束、總算忙完了,恐怕是大錯特錯的思維。事實上,它只是開始;就算會場上乏人問津、站滿了自家人,事後,也應持續追蹤,直到反應出真實數字為止,否則,如何證明它們是「具突破性的研究發明成果」?或者,就算它們是官員口中「具突破性的研究發明成果」,只有官員們的「叫好」、沒有市場的「叫座」,名為「技術交易展」,究其實,恐怕比市場擺攤還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