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組
自從中國去年7月宣佈2017年底禁止進口24種廢料後,全球各地包括香港,正面對「廢料圍城」的威脅,不能夠隨意把沒經處理的廢料出口中國。
香港曾經是多國廢料運入大陸的中轉站,以前以「左手來、右手去」的方式,把回收廢料運往大陸賺錢。根據香港環境保護署數字,2016年香港回收的191萬噸都市固體廢物中,高達97%出口到香港以外的地方,才加工循環再造。
隨著大陸打擊洋垃圾,香港回收商都要尋求改革,回收商及環保倡議者說,由於香港政府支援配套不足,以及大陸可能會繼續加大打擊洋垃圾力度,行業改革充滿風險。
其中一個改革出路,是自行處理廢料,把回收廢料製作成更具價值的成品,例如回收業內的「拉粒機」,可以把廢膠製成「膠粒」,以貨品形式出售包括中國大陸在內全球各個地方。
在元朗設有回收工地的瀚康集團因應禁令,公司投資了5000萬港元添加新機器、場地、壓縮車,以把廢料「產品化」。
有別於過往香港回收商只是把回收垃圾壓縮便運走的營運模式,這些機器可以把不同的塑膠分類,也可因應各類型塑膠相應地製作出不同的成品,例如再生膠粒或是工業用打包帶,據稱每日可處理100至200噸廢料。
不過人力、運輸經營成本持續上升,而產品價格以及銷售渠道前境未明朗下,對整個行業來說,這項投資充滿風險。不是說每個企業都適應得到、應付得到,有負面的情況,會導致企業倒閉和有難以彌補的損失。
香港環保團體「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說,大陸在去年7 月宣佈有關政策,對許多回收商來說,未有充足時間添置新機器轉型。短期內,一些回收商嘗試在東南亞國家尋找買家,但由於全球的回收商都在尋找相應買家,東南亞國家市場並不夠大,去容納中國不再收的洋垃圾。
劉祉鋒說,運輸成本也是香港回收商的考慮因素,一噸廢料運往大陸只需60多港元,但運到東南亞國家,成本就增至300多元,利潤會明顯減少。
劉祉鋒認為長遠來說,香港回收業還是要轉型,不單是收集廢料,而是要製成可出售的產品。
不過,一部可以把廢料製成成品的機器售價以百萬計,對中小企來說是十分昂貴。
香港環保署轄下回收基金早前宣佈了兩項資助計劃,預留7000萬元協助回收業購買拉粒機和壓縮車,但劉祉鋒說,如果企業想從政府申請資助,將受到很大限制,例如在租借土地上一定要使用工業用地、並要向政府上報整個計劃的詳情,令不少回收商卻步。
香港環保署為配合大陸收緊廢物入口政策,表明只集中回收「三紙兩膠」。「三紙」即紙皮、報紙和辦公室用紙,佔香港回收紙品75%;「兩膠」則是飲品及個人護理用品的廢膠樽,不過「兩膠」只佔回收廢塑料中的一成多。
除了垃圾多了,香港回收商也無法收集這些有用廢料,自行循環再造。劉祉鋒說「這些廢膠並不是不能回收,只要加幾個工序,東南亞都可以照出口,不要把回收業本來可以賺到的錢限制了。」
根據香港環保署資料,2016年棄置堆填區的塑料全年超過77萬噸;回收的則只有12.5萬噸。環保團體稱這個回收比例遠低於大部分先進國家,在「三紙兩膠」推行下,廢塑料回收比例可能會每況愈下。
他說,香港在2013年大陸打擊非法劣質垃圾入口(又稱綠籬行動)後,早已令很多收集廢塑料的私人公司倒閉,目前是由非政府組織主力回收廢塑料。
然而,這些組織以至多家回收商,也沒有配備機器去把不同類型的塑膠分類,依靠人手分類的話,成本十分高昂,結果回收公司只有從海外入口一些已分類的廢料,再進行加工製成產品出口。
黃穎灝和劉祉鋒都認為,目前在香港,把廢料放到堆填區,比把廢料分類回收處理更為方便和便宜,認為除了源頭減廢,亦應該對廢料採取「生產者責任制」,就垃圾收取費用。
香港政府計劃在2019下半年落實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要求住戶要付費購買指定垃圾袋棄置廢物,而工商界則按廢物重量徵費。這個計劃沒有要求市民就垃圾進行分類回收。但政策引來基層組織、清潔工人團體、商界抨擊,有意見認為,政策在執行上存在問題,最終可能導致市民為逃避付費而在街上丟棄大量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