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組
美國媒體報導,台灣政府宣布將與非洲的索馬利蘭互設代表處,對於長期因中國的反對被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的台灣來說,這個外交上的最新發展是否意味著台灣將可逆轉國際空間持續被壓迫的趨勢,分析人士對此並不樂觀。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星期三宣布,台灣與索馬利蘭共和國政府已在二月間簽署雙邊協議同意互設代表處,在漁業、農業、能源、礦業、衛生及教育、資訊通訊領域展開合作。他說,雙方自2009年來已逐步建立互動關係,在海事、醫藥衛生及教育等領域合作,除了政府外,在非政府組織方面也有往來。吳釗燮還說,以“代表處”為名是因為雙方並非正式外交關係,所以沒有使用“中華民國”名稱,但代表處具有官方性質,是代表雙方政府的機構。
在吳釗燮宣布這個消息後,索馬利蘭總統比希(Muse Bihi Abdi)星期三在推文中感謝台灣總統蔡英文二月時對索馬利蘭代表團的歡迎。推文說,“索馬利蘭與台灣的雙邊關係是建構在共享價值與相互尊重。索馬利蘭駐台代表處將於近期設立。”
美國之音發自台北的報導指,台灣與索馬利蘭互設代表處一事是自民進黨政府上任後、台灣在外交上失去多個邦交國之後首次在新的國家設立代表處,但是與台灣一樣不受國際承認的索馬利蘭是否能為台灣帶來新的外交局面,是許多人關注的問題。
報導說,斯坦福大學政治學者祁凱立(Kharis Ali Templeman)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他認為台灣政府決定在索馬利蘭設代表處是因為索馬利蘭和台灣一樣都不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正式承認為獨立國家,索馬利蘭領導人“或許理解到可以從這個關係獲得財政上的益處,並推進他們獨立於摩加迪沙的索馬里中央政府的主張。”
目前是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台灣在印太地區項目”(Project of Taiwan in the Indo-Pacific)顧問的祁凱立說,自2016年來台灣已經失去7個邦交國,現在只剩15個國家承認台灣,北京一直在加大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施壓力度,“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規模和影響力,台灣少有工具可以反制,任何能朝其他方向移動的作為都可以為台灣外交部帶來他們急需的士氣。”
不過他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關係”,因為索馬利蘭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或許這顯示台灣外交部正在盡可能發揮創意擴展台灣的外交空間以及與世界的接觸,不過他並不認為這種“與其他不被承認或爭議地區建立關係的模式”會成為今後台灣拓展外交空間的模式,因為這種“利用國與國'灰色地帶'”的做法將很快就會遇到地緣政治的問題,反而可能讓台灣成為國際社會的“麻煩製造者”。
祁凱立認為,如果台灣在協助不被承認的一方中扮演某種角色,很可能會引來聯合國,甚至是美國、歐盟和北京的譴責,“如果台灣想要走這個方向,它很快就會演變成一個全球麻煩製造者的名聲”。不過他說,由於蔡英文政府的謹慎,以及希望被尤其是美國視為一個負責任的伙伴,因此他不認為與這些爭議地區建立關係會是台灣政府考慮的方向。
報導也說,美國費城外交政策研究所亞洲項目研究員善學(John Shattuck)也認為,台灣與索馬利蘭建立的是一種“不同的關係”,雖然它不是正式外交關係,但它“逆轉”(reverse course)了台灣的外交軌道,因為最近一次台灣增加邦交國是2007年的聖盧西亞。
善學認為,如果索馬利蘭追隨台灣的腳步,或許可以成功地打進國際論壇,例如世界衛生大會,而中國也不太可能施加太大的壓力要求成員國阻止索馬利蘭。
不過善學也說,雖然台灣與索馬利蘭發展雙邊關係可能不會帶來多大的經濟或軍事效益,但這兩個不被承認、同為國際社會邊緣化的國家可以彼此分享學習最佳做法,它顯示蔡英文政府未來四年可能在外交上選擇的道路--“尋求一些不那麼需要感激中國或國際社會的不太可能的新夥伴”。無論如何,他說,台灣與索馬利蘭互設代表處一事“至少是自2016年以來台灣外交命運節奏的改變”。
索馬利蘭的例子“是一個像徵性突破”,不過這也只是一個“小小的突破”,因為從去年基里巴斯和所羅門群島在美國相對公開的反對下仍然選擇與台灣斷交的情形來看,北京還是會繼續試圖挖台灣的邦交國,孤立台灣外交空間的長期趨勢也不會改變,因此台灣還是會在外交上處於非常困難的地位。
位於非洲之角的索馬利蘭共和國人口大約390萬,1991年宣布自索馬里獨立,但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承認,也不是聯合國的成員。台灣外交部說,索馬利蘭自獨立以來已歷經3次總統選舉,是民主自由國家,政局穩定,“與台灣同為民主自由的理念相近國家。”
目前有8個國家及國際組織(英國、丹麥、埃塞俄比亞、土耳其、吉布提、加拿大、歐盟及聯合國)在索馬利蘭設立代表機構;索馬利蘭也在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等22個國家設有代表機構,並以領事館、外交團、代表處及辦事處等不同名稱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