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記者張玉泰
[記者張玉泰河南隨隊報導]台灣中華資深記協應中華全國記協、河南省記協邀請,3/6日到河南鄭州、安陽、洛陽、開封四大古都參訪8天。
其中殷墟為中國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在歷史上有文獻可考、甲骨文和考古發掘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以都城建設、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殷墟文化,展現了古代文明的燦爛和輝煌,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殷墟地處洹河沖積平原上,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舉族遷徙,由(今山東曲阜)遷殷,建立了這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此後250餘年一直是中國商代後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討,商滅亡,這裡逐漸淪為廢墟。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的發掘,這座在地下湮沒了3000多年的商代都城才重見天日,成為探索商代歷史和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殷墟規模宏大、其總體布局以宮殿宗廟區為中心分布基點,沿洹河兩岸呈環形放射狀分布,是一座開敞形的古代都城。雄偉壯闊的宮殿宗廟基址、王陵大墓、居住遺址、家族墓地群,密布其間以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構成了殷墟獨特的文化,展現出殷商王都的宏大規模和王者氣派。
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的發現,為研究殷代文化、藝術、禮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研究商代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殷墟宮殿宗廟區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窯穴遺跡,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是商代社會生活方式的呈現,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檔案庫”和“百科全書”。
“殷墟不僅文物豐富,蘊藏的寶物,輝煌而具東方色彩的殷墟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人類青銅文化的代表,也是對世界人文-文化有著重要貢獻。
中華資深記者協會於中國文字博物館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