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
榴槤釋出的氣味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試過有大學因此疏散。
網傳中國江蘇省一名男子被警員截查時,因為吃了榴槤而通過不了呼氣酒精測試,但隨後對他進行的血液測試證實這名男子沒有醉駕。
中國「梨視頻」發佈相信是警員隨身鏡頭拍攝的片段,4月17日,這名司機通過不了測試時表示,「我吃了榴槤」。警員當時不相信,反問他:「喝了多少酒?榴槤還能有酒味嗎?」
結果,這名司機去進行血液測試,證實他身體的酒精含量是零,民警撤銷對他行政強制措施併發還駕駛證。
當地警員自己親身實驗,吃了榴槤後立刻檢測,發現呼氣酒精測試錄得的酒精含量達36毫克/100毫升,超過標凖的20毫克/100毫升,但過了3分鐘以後,水平就會回落至零。
事實上,進食一些非酒精的食物有機會令口腔短期內產生一定的酒精濃度,但不代表你喝醉酒。一般十幾分鐘後,酒精便會散去,但如果此前用呼氣測試,就可能會有不準確的結果。「梨視頻」說,荔枝、蛋黃派、漱口水也都有一定的酒精成分。
今年1月,澳大利亞一名貨車司機嘗試吃麵包後做測試,同樣在呼氣測試中酒精濃度超標,他的視頻在網絡上引起廣泛關注。
榴槤釋出的氣味並非每個人都能接受,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去年試過因為這種氣味,而要疏散校內超過500名師生,一架印尼的客機去年也因為榴槤味道而要延誤起飛。
根據2017年一份有關榴槤的學術研究,榴槤產生的氣味主要成份來自一種甲基物,這很有可能是令口腔有酒精成份的原因。
事件引發中國網民熱議。有人要求警方道歉和改善酒精測試的方式,因為這令無辜的人浪費時間,而且用針筒抽血去釋除疑慮,會把他們嚇壞。
但亦有人質疑,這個司機是否在駕駛時吃水果,可能也是沒有專心駕駛。
如果司機想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駕駛前是否真的要吃可能會引起誤會的食物,真的要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