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陸硏究史前神話和慧星撞擊地球之專家杜秀林,其著書説明在8200年前有顆巨慧星撞擊地球之考證,引發國際天文學家重視!
杜秀林經深入考究出書「浴火新生」特致贈世紀新聞社洪錫銘社長參考。
他並在本社投稿「史前神話與慧星撞擊的精彩解讀」分享讀者。
史前大洪水、女媧補天和共工怒觸不周山,這些神話在杜秀林的眼中,絕不單純是古色古香的傳說。這些傳說的背後,都發生著真實的自然科學事件。就是距今8200多年前,一顆被稱為“盤古之舌”的巨彗星對地球發生了三次撞擊,一次解體性撞擊,一次刮擦性撞擊和一次消亡性撞擊。
杜秀林出版了《浴火新生》一書。為書作序的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瀋陽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研究館員王夢賡說,本書所揭示的問題為迄今懸而求解的大課題,作者立論嚴謹、證據切實,本人亦同此觀。果如此這無疑是幾千年來人類不懈求證有待揭開的最大天文事件,它找到了先期文明“世界末日”的根本原由……
時間回溯到2007年夏天,通過觀看谷歌地圖,杜秀林驚喜地發現,白令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南海四個海的海盆邊緣都非常銳利,且右後部都深,左前部都淺,可能是被同一方向運行巨大彗星撞擊而成。為了便於進一步研究,杜秀林把四個海盆地形圖同比例放大,用紙版打印出來,比對時發現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凸凹部分完全吻合,杜秀林意識到這絕非偶然和巧合。
緊接著,又一個發現浮出,把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海盆對接後放到白令海海盆,能填滿大部分。一個大膽的假想在杜秀林的腦海中形成,若干年以前,一顆巨大的彗星在白令海進行一次解體性撞擊,形成今天的白令海海盆。撞擊後彗星中後部脫落,碎裂的幾塊一塊落到日本海,一塊落到了鄂霍次克海,由於撞擊和擠壓形成今天的白令海海盆、日本海海盆和鄂霍次克海海盆。但這種假想有一處不完美的地方,就是把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海盆對接移入白令海海盆後,並不能完全填滿,後部條狀還是空白,就是說彗星尾部這一裂塊不知掉到哪裡。杜秀林又把希望寄託於谷歌地圖,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的8月,杜秀林發現古冀州有幾處痕跡,如果移入白令海恰好填滿海盆。杜秀林的證據自然不止於此,他通過考證發現,幾處痕跡邊緣地帶的植物長勢明顯比他處茂盛,綠色更濃,彗星中有元素能促進植物快速生長的說法得到證實。
就在這些圖形的比對、對接和吻合過程中,杜秀林確定了彗星的形狀,如一條長長的舌頭,杜秀林親切地稱之為“盤古之舌”。而且他推測,這顆巨彗星在南海撞擊形成南海海盆後,並沒有墜落,而應該繼續繞地運行。它今天可能依舊存在,那它又在何方,如果在不久後就墜落他方了,那它的終結點又在哪裡?
谷歌地圖讓杜秀林的目光對準了巴彥淖爾,那裡是一片因撞擊形成的扇形坑槽,按照彗星形狀測算極有可能是其消亡性撞擊的終結點。杜秀林準備深入探究之時,包頭市的王懷宇為他提供了證據,王的證據初步證實了杜秀林的猜測,這位朋友在巴彥淖爾和鄂爾多斯地區找到了一二毫米的金剛石顆粒,擊變玻璃、彗殼殘存和彗星帶來的隕石。當杜秀林面對這些物品時,彷彿聽見它們興奮地講述那次史前彗星大撞擊過程。
因為這次撞擊,引發了史前大洪水。地球公轉同時還要自轉,彗星的撞擊減緩了地球自轉的速度,海洋洋流因慣性繼續以原來的速度前行,發生了全球性的大海嘯。加上彗星殘部多次進入大氣層,與大氣摩擦使空氣離子巨增,超強風暴引發了豪雨,降水和海嘯共同形成了史前大洪水。
在《山海經》等古代典籍中,杜秀林找到了此次撞擊事件的佐證。 “火爛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是彗星撞擊後災難景緻的形象描繪,“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則恰好是地軸傾斜現象最真實的寫照。
女媧補天背後的真相浮出水面,那是人類為了燒毀彗星撞擊空氣中過多的甲烷和一氧化碳。時至今日,山西平定一帶仍有“燒塔火”這一風俗,印證著女媧補天這一傳說的內涵。
2016年8月,杜秀林參加紅山文化高峰論壇赤峰會議,解讀了翁牛特旗大黑山巨石岩畫,認為岩畫記載了8200年前彗星撞擊事件。
十幾年的研究和探索,杜秀林的個人愛好已經昇華為一種社會責任。談及將來,杜秀林吟誦了汪國真的一句詩,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浴火新生——8200年前巨彗星撞擊地球之考證》
摘要
本書以東亞和西北太平洋地殼的坑槽及其吻合,內蒙古巴彥淖爾和鄂爾多斯地區坑槽的地質構成,小坑槽、擊變玻璃、碳粉、金剛石顆粒等撞擊與爆炸殘存為直接證據,考釋《山海經》《淮南子》《聖經》等東西方相關典籍記述,發掘華夏民族文字、民俗的真實記錄,借鑒古人類文化斷層的考古發現,整合中外專家學者部分相關考證結論等作為間接證據,詳細考證了約發生於8200年前巨彗星撞擊地球的天文事件,基本弄清了彗星造訪的具體時間、彗星規模、撞擊地點、運行方向、環繞次數、撞擊影響等。
巨彗星撞擊地球,即白令海解體性撞擊、南海刮擦性撞擊與巴彥淖爾和鄂爾多斯消亡性撞擊事件的發現,破解了第四季冰期結束暨全新世開始、“女媧補天”、“共工怒觸不周山”、“史前大洪水”、亞特蘭蒂斯和姆大陸等先期文明湮沒與遷播、人類生產方式改變即農耕文明興起與今日氣候模式形成的真正肇因,揭開了困擾人類8000餘年的歷史之謎,可為古文明時空定位、因應當前氣候變化、探索彗星、天體撞擊的預警減災等提供資鑑。
(記者:洪聖龍)
圖/杜秀林(站立者)與洪錫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