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沒有宣布新的人事任命,究竟意味習近平受到內部壓力而無暇顧及交接,還是習近平成功取得長期執政正當性,還未有定論。
政治組
10月30日,中共五中全會閉幕隔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官員雖提及國際形勢存在不確定性,卻試圖淡化中美矛盾對經濟的影響,更稱脫鉤“不現實”。
今年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沒有宣布新的人事任命,究竟意味習近平受到內部壓力而無暇顧及交接,還是習近平成功取得長期執政正當性,還未有定論。
《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過往的五中全會通常是中共發表重大人事任命的場合,然而本屆五中全會卻沒有宣布重大人事任命。多家媒體分析指,習近平在五中全會再度鞏固了“掌舵”地位。
10月30日,在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強調加強黨中央集中領導的重要性,更強調由習近平領導的重要性。 30日新聞發布會也試圖淡化中美關係對立的程度,將更多重點擺在疫情后振興經濟、展望未來經濟前景。五中全會公報特別強調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科技自立自强两個重點。
過去,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口號引領著中國在2025年之前的戰略目標。在本屆五中全會上,“科技自立自強”被列為2035年國家發展戰略各項規劃任務中的首位。
近年,中國科技大廠如華為、中興等在中美角力中受到影響,美國更呼籲世界各國基於國家安全疑慮,規劃5G建設時不要使用華為產品。此外,華為最近也因美國實施禁令而面臨芯片斷供危機。
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說: “我們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因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的。”但他也同時稱中國盼望與世界先進交流經驗,共享智慧與成果。
週四閉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十四五規劃”,其中著重提到“雙循環”模式,以及“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這是在經歷中美貿易戰之後總結的“慘痛教訓”嗎?中國經濟在疫情危機下實現復甦,是“體制優勢”使然嗎?德國之聲就這些問題詢問了專家。
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提問道,中國提出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不是為了應對國際的壓力?在“十四五”期間以及到2035年,中國若更注重國際循環,對外開放的地位會不會因此而下降?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回應道,雙循環不是國內單循環: “國內循環也是建立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大循環,不是每個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環,不是說層層要搞省內循環、市內循環、縣內循環”。
他說,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傳統的國際經濟循環明顯弱化,甚至受阻,因此“強化國內經濟大循環,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也有利於帶動國際經濟循環,實現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
日本朝日新聞記者提問,在中美對立嚴峻情況下,中美存在脫鉤可能性,中國要如何實現2035年的遠景目標?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在回答中駁斥脫鉤可能性,說“真正想脫鉤的少而又少,真心要合作的多而又多”。韓文秀稱“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國間的經濟聯繫是由雙方經濟結構的互補性和全球經濟的開放性所決定的,徹底‘脫鉤’根本不現實。”
美國總統大選即將在11月3日舉行,目前民調顯示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支持度領先。雖然拜登本人稱若勝選後會延續特朗普的抗中路線,但也強調衝突應透過溝通協商解決。媒體評論因此對拜登上任後的抗中尺度抱持保留態度。
在五中全會新聞發布會上,當局強調“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變局”,包括新冠疫情的衝擊、以及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由於新冠疫情造成的不確定性,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5月的工作報告中,自2002年以來首次放棄設定固定的經濟增長目標。
如今中國雖然疫情趨緩、經濟增長率由負轉正,呈現經濟復甦的跡象,但是世界各國的疫情仍然嚴重,歐美又出現第二波疫情高峰。美國不斷刷新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記錄,就連特朗普本人都曾被確診新冠肺炎,導致其執政能力備受質疑。雖然特朗普持續擺出抗中立場,強調中國須為疫情負責,民調數據仍然不見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