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英明
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心態下,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選擇將「凍獨案」送進中執會冷凍,這或許是現階段最安全的作法,但保留《台獨黨綱》,等於讓外界有繼續質疑民進黨「可能改變現狀」的理由,蔡英文若想單靠《台灣前途決議文》,就能消弭這些憂慮,恐怕是過分樂觀。
民進黨內部民調,目前有逾七成民眾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在此基礎上,讓蔡英文相信《台灣前途決議文》已成台灣共識,而問題是,民進黨能進一步認定「民眾已經可以信任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嗎?答案是否定的。
先從歷史來看,2006年扁執政,當時陸委會就已公布一份「七成民眾贊同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民調;換言之,假設蔡英文的邏輯成立,那麼早從2006年開始,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就應該是多數人支持的對象,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再從經濟來看,蔡英文競選2012總統,也曾喊出以《台灣前途決議文》為底蘊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但為何仍無法獲得選民支持?無非是民眾憂慮民進黨執政恐造成兩岸倒退關係,經濟受衝擊,因而票投國民黨。
最重要的是,從國際來看,美國處理台灣問題的基本原則,就是反對片面改變現狀,所以即便蔡英文再三聲稱《台灣前途決議文》才是民進黨的共識,但只要揭櫫「建立台灣共和國」的台獨黨綱繼續存在,美方自然難以放心。
蔡英文撇開以上種種問題,僅以「多數人支持台獨」為由,拒絕對《台獨黨綱》讓步,或許要民進黨人凍獨有其難度,但蔡英文若真心認為民進黨的國家論述,就只有一套,那就必須把話說清楚,不能存有任何灰色空間。
換言之,蔡英文若做不到凍獨,就應透過全代會再次確立《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法定地位,讓質疑者不再對台獨黨綱存有想像空間,否則口說無憑,外界憑什麼要相信民進黨?
蔡英文將凍獨案丟至中執會,或許能夠減緩壓力,但如果就這麼一路冰封到永遠,繼續對「建立台灣共和國」曖昧不清的結果,恐怕就是重演2012歷史。
依民進黨全代會當天的氣氛,早就看出凍獨提案會面臨冷凍的命運,但它引發的爭議,已然挑動綠營天王的心結,民進黨前主席蘇貞昌率先表示,對於凍獨紛爭,民進黨應該「即時清楚表態,才能避免外界不必要誤解,以及黨內的紛擾」,不無向現任黨主席蔡英文喊話之意。
不過,蔡英文以「台灣前途決議文」已成民進黨內共識,並提出「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看似回應了蘇貞昌及凍獨主張者,但其實只是技巧性迴避問題。
因為,「台灣前途決議文」是否民進黨內共識,在未經黨內最新決議之前,並非蔡英文說了算,尤其蔡獨挑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故意忽略2007年主張正名制憲的「正常國家決議文」,也是避重就輕,而且如果不再主張台獨已是「共識」,又怎會有人要求「凍獨」?甚至還有人主張「實踐台獨黨綱」?
民進黨的問題就在於,明明「台獨黨綱」還在,面對外界質疑,總以「已被台灣前途決議文取代」之說掩人耳目,故意視而不見,但為了顯示與國民黨不同,又一再冒進主張「追求建立台灣共和國」,讓人莫衷一是。
「凍獨」提案,讓民進黨內矛盾畢現,原本可以在黨內好好討論,對外說個清楚,但蔡英文不願帶頭面對,能混則混,也讓2016「最後一哩路」再添變數,為重返執政「自己設下路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