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美國幾位歷任總統2009年在白宮合影。(資料照)
國際組
[綜合報導]
12月29日,美國前總統卡特在家人陪伴下,以百歲之齡在喬治亞州普萊恩斯的住家安詳離世。此前,他已在家接受安寧照護將近兩年;他的妻子羅莎琳去年11月先一步去世。
卡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迎接鄧小平訪美,被視為美中關係正常化的重要推手;他任內也通過《台灣關係法》,為後續美國對台軍售提供基礎。他在台海兩岸留下的政治遺產,評價褒貶不一。
卡特是歷屆美國總統中活最久的一位。年輕時,他曾在美國海軍服役,父親逝世後他一度回鄉歸農,直到1960年代起步入政壇,先後當過喬治亞州議會參議員和州長。1976年,他擊敗共和黨的福特,代表民主黨選上美國總統,但只做了一個任期便下台,連任之路止步於雷根的壓倒性勝利。
卸任後的卡特,比他當總統時獲得更多讚許,甚至有說法稱他作為一個「前總統」,比當「總統」當得更好。他與妻子共同創辦了卡特中心,其宗旨包含推動人權倡議、促進民主、斡旋衝突、對抗熱帶疾病、提供開發中國家人道援助等。
卡特曾告訴《華盛頓郵報》,希望自己能以「人權捍衛者」的身份被後世銘記。1981年發表總統告別演說時,他表示:「美國並沒有創造人權。實際而言恰恰相反,是人權造就了美國。」
2002年,卡特因積極參與人質危機調停斡旋,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在獲獎演說時表示:「戰爭有時可能是必要之惡,但不論有多必要,它總歸是惡而非善。我們不會因學會怎麼殺害彼此的孩子,就學會如何和平共處。」
在卡特任內,美國切斷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79年,他迎接時任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訪美,雙方簽署一系列科技、文教與商業往來協議;同年,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延續美國與台灣的非官方往來,並替美國軍售台灣等後續措施奠定基礎。
卸任後,卡特幾乎年年訪中、會見中方領袖;江澤民更曾形容他是「老朋友」。2009年美中關係正常化30週年之際,卡特曾和尼克森時期的國務卿、同樣被稱為中國「老朋友」的季辛吉一同訪北京。
2018年,卡特曾在《華盛頓郵報》訪問中稱,他任內最自豪的成就之一包含推動美中關係正常化。但這年他也投書該媒體,認為兩國關係「正處於危險之中」,對「新冷戰」的風險示警。他主張,雙方都不該以「國家安全」為由互相阻礙正當的商業活動,或是互相干涉內政。
卡特也到過台灣,但遭台灣政界人士批評為「偽君子」,質疑美國當時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建交的過程過於「粗糙」、未考慮台灣利益。中央社報導,卡特1999年接受台灣的國策研究院邀請首次訪台,時任桃園縣長的民進黨政治人物呂秀蓮在現場直言,台灣民主化過程本應更平順,然而卡特政府卻跟台灣斷交,之後台灣臨時取消重要選舉。
不過,卡特自認無須為跟台灣斷交而道歉,並認為美中建交是正確的決定、有利於區域和平。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於美東時間29日在喬治亞州普萊恩斯逝世,享嵩壽100歲。卡特1977~1981年出任美國第39任總統,任內竟與台灣斷交轉向中國、但卡特也簽署《台灣關係法》維持台美關係。卡特今年10月剛慶祝100歲生日,是歷史上最長壽的美國總統,外界認為卡特在人道主義與人權倡導方面有相當大的貢獻。卡特所創立的卡特中心證實其逝世消息,聲明指出他的離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