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彰專欄
當我請好友Herman Chan對我的新書《Herstory 3-the Legal History of Chinese American Women》提出意見時,他毫不客氣地說:
“我覺得你的書是串聯一系列最近發生的事,夾帶著一群突出的女性。”
哇!我感激他的坦誠,但正好趁此機會澄清 Herstory 3的真正核心。
這本書絕不是串聯最近發生的案件,我所選的案例,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法律判例—它們除了有法律的重要性,它們正在塑造著美國華人的法律地位。這些案件不是零散的歷史碎片,而是影響深遠的法律節點。如果沒有我們的記錄和分析,這些重要的案件可能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被遺忘。我之所以寫 Herstory 3,就是要保留它們,為後人提供借鏡。
本書介紹的女性不僅僅是一些值得紀念的人物,她們還是立法者、政策制定者和法律先驅——直接參與制定和修改法律,影響著我們的未來。十年前,當我出版第一本Herstory時,全美只有3位華裔女性立法者,而今天已經至少有 25 位了。這不只是進步,而是一場改變──美國華人不再只是法律的領受者,我們開始積極的製定法律了。
美國是一個法治國家,華人在立法和司法領域日益增加的代表性,標誌著一個重要的里程碑,Herstory 3通過記錄這些進步,分析其歷史背景,展示我們走過的來時路。
然而,Herman接著又問了一個更尖銳的問題:
「我能坦率一點嗎?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你的目標讀者是誰?有沒有考慮走出自己的『回音室』?如果你只是希望得到年長的華人知識精英的認可,那就繼續做你正在做的事情吧。他們當然會說好話——他們是你的粉絲,你的同代人,你是在對『當然是傳道者》。
但如果你想接觸更廣泛的讀者,例如Z 世代、非亞裔、男性,那麼你就不能假設他們對這個主題或對你本身有任何了解。目前,你的內容吸引的是歷史學者、學術界、法律專家和 DEI(多元、公平、包容)倡導者。它是小眾的。如果這就是你的目標,那很好!但如果你希望產生更廣泛的共鳴,你需要重新思考你的寫作方式。 」
他的這番話讓我停下來認真思考。事實是,我對自己的讀者群沒有幻想。
我的書名—《美國華人女性的法律史》—已經界定了它的範圍。這是一本關於華人、女性和法律史的書——無論如何,都是小眾主題。符合這三個類別的讀者,可能不超過三萬人。就像我自己不會主動去研究「猶太裔美國女性法律史」一樣,我也不會假設Herstory 3的內容會吸引圈外的讀者。但這沒關係,並不是每個故事都適合所有人,但這也不代表它不值得被記錄。
我寫作,不是為了迎合大眾,而是因為這些故事值得被記住。如果沒有人記錄,歷史就會被遺忘。如果我們華人自己不去記錄、去保留我們的法律史,那誰會去做?
讓我分享一個故事。
2015年,我用中文寫了一本書:《龍與鷹的搏鬥-美國華人法律史》。當時我並不指望它會有太多關注,所以我自掏腰包印了 300 本,分送給朋友們。結果,只有 1 個人回應——回應率 0.3%。但那唯一的讀者,竟然是台灣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博士。他鼓勵我策展「美國華人女性法律史」的展覽。原本只是一本小眾的書,卻演變成了Herstory and Herstory 2 的展覽,巡展至 55 個以上的重要圖書館。令我始料未及的是,有超過 10 萬人 參觀了展覽——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
這次經驗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影響力不是用數字衡量的。有時候,你不需要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只需要一個關鍵人物看見你的作品,新的大門就會為你打開。
那麼,我的作品是否會立刻吸引 Z 世代、非亞裔,或是法律與學術圈之外的人?或許不會。但歷史總會在某一天找到它的讀者,而且往往是以我們始料未及的方式。
我希望,Herstory 3、4、5以及未來更多的作品,最終能激勵年輕一代接過火炬,繼續前進。 也許不是今天,也許不是明天,但總有一天,會有人翻開這些故事,意識到它們的重要性。
我寫作,不是為了名聲,不是為了獲得讚美,更不是為了金錢。我寫作,是為了紀念美國華人的奮鬥和成就,讓前人付出的努力不被抹煞。如果這本書只影響少數真正關心的人,那麼,我的使命就已經完成了。
感謝我的朋友 Herman,促使我更深入的思考。我尊重你的觀點,也珍惜這場對話。
正是這樣的討論,讓歷史不斷的被傳承、點亮。
最後,僅以本書獻給所有為正義而奮鬥的人,以及那些正在為更公平的未來而努力的人。
本書作者:邱彰
「邱老師,您做的事非常有意義,別在意某些白人的想法,我覺得它最大的意義是寫給我們華人自己的,我們為自己的奮鬥、成長而感動,至於別人是否認同反到不是最重要的。您寫的這些書無論銷量如何,都將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是留給後來者的禮物,永遠也抹掉的珍貴記錄。」
劉海光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