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8日電 冰桶挑戰近期席捲全球,《澳門日報》28日發表文章稱,雖然活動的開始是有意義的,但一傳三、三傳九、再到三的無數次方以後,活動已變調了,變成連鎖遊戲,失卻了原來應該是焦點的病症,但一桶冰製成了,做還是不做是每個人的決定。
文章摘編如下:
用一桶冰的時間,從一直的旁觀者轉變成半參與者的角色之時,思考了這個鬧得火熱的爭議。
這挑戰終於來到身邊,不過我不是被挑戰的,只是負責拍攝。那瞬間一淋其實準備時很費時。最主要的準備工作是那一桶冰。沒有選擇在便利商店買現成的,而是自製。與其說一桶冰,現在很多都是從簡地用盆子代替,一來可以一人完成整個過程,二來都算少了浪費。
等待冰箱製成足夠份量的冰需要時間,這段等待冰塊成形的時間,正好思考:為什麼要做?
有人說,活動的開始是有意義的,但一傳三、三傳九、再到三的無數次方以後,活動已變調了,變成連鎖遊戲,失卻了原來應該是焦點的病症。樂趣有餘,深度不足,而且媚俗的潮流。
是不是沒有深度?當然,幾條連結,怎麼解釋一個連醫生也束手無策的不治之症?簡單的分享,又如何盡訴病人和病人家屬經年面對的處境?然而,從另一個角度,慈善就是非要把弱勢放在鎂光燈之下不可?相比於把鏡頭放在一個高度,然後凝視那些眼神無辜的病童,或許,用略帶遊戲的方式,把無病無痛者帶到病人的生理狀態,可能更像是同理心的表現吧,雖然只是一瞬間,雖然有些人只是為做而做。
我想,作為長期病患或他們的家屬,深度的討論、同感和支援是必需的。可是,一直生活在“長期病患”或“不治之症”這些監獄中的,或許也想有點輕鬆的,而不是一味的“被悲天憫人”。
不理過程而只看結果的話,這個潮流確實讓患者組織在不費吹灰之力下就得到了捐款,名副其實的“坐享其成”。這個遊戲,有這樣的贏家,不好嗎?
一個活動不斷演進,被質疑,被修正,走回原來的軌跡也好,走出四、五條路子也好,這都是過程,也是可以一桶冰的時間去想“為什麼”的課題。
一桶冰製成了,做還是不做是每個人的決定。(柏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