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組
美國《世界日報》社論表示,美國的小費制度正在蛻變。本屬商家和客人一方提供熱情服務、一方回報小額金錢的溫馨模式,如今愈來愈多地點變成“強索硬要”小費,造成消費糾紛。譬如一些中餐館在桌子上貼“請將小費留下”告示;未給小費的華裔顧客,被侍者追出餐館強討數元小費才脫身。如今主流社會部分傳統上不付小費的行業,如咖啡外賣也出現“半強制”索取小費,讓消費者給或不給,都感覺冤枉和尷尬。
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是“小費王國”,不像歐洲、亞洲國家收取小費僅限特定場所,小費在美國也成有爭議的商業模式和社會現象。爭議來自兩方面:一是強索小費漸流行,有些新行業加入收小費行列;或者不論服務好壞,都要強收小費。譬如咖啡店,店員只是轉身為顧客倒咖啡、收錢,就要索取小費,讓顧客感覺冤枉。另一種截然相反的做法,是紐約等都會區出現餐館標榜“不收小費”,讓顧客減少15%至20%支出,希望拉回客人。兩種拉鋸說明這個制度引起爭議,正在蛻變。
給小費屬商業習俗,並無法律規範。變化趨勢之一,是公認須付小費的餐館、旅館、外送食物、搭出租車、代提行李、代客泊車、人工洗車、美容修甲、按摩、寵物美容或其他個人服務等,收小費範圍似在擴大。例如有些咖啡店業者用iPad點咖啡、結賬,總金額下公然從15%起跳加收小費,讓客人用手指觸點付款。
據華裔客人說,iPad上雖有“不給小費”選項,但字體小,在熒屏最角落。在後面排隊的客人眾目睽睽下,如果不給小費,後面的顧客看得一清二楚。商家用“群眾壓力”強索小費,著實惡劣。再者,一杯咖啡四、五元(美元,下同),可能須付六、七毛錢小費,有如漲價一兩成,讓客人感覺被坑、被“剝皮”,很不舒服。
爭議就在店員倒咖啡、算賬是例行工作,沒有額外接待服務,須付小費嗎?如果像中式自助餐的壽司吧,常放個罐子,讓客人自由給一兩元小費,是否更禮貌、更文明?否則強收小費如果被認同,今後商店為顧客挑商品譬如試穿衣鞋、包裝、算賬,都可比照收小費了,市場秩序豈不大亂?
咖啡店或許自認和餐館類似,侍者收小費當然可比照,以補償低薪的店員。但餐館侍者送餐上桌、遞毛巾、倒茶水,和賣咖啡類似自取性質還是不同。加收小費的“新商業模式”如果普及化,將來難道漢堡快餐、炸雞、一般購物、修車、換機油等都要付小費?消費者豈會心甘情願。
趨勢之二,很多主流餐館遇超過六或八位客人,常未告知即在賬單另收18%至20%小費,有如強制性。常有未細看賬單的客人自行再付小費,變成訛詐下的冤大頭。六至八人用餐,服務質量如果一樣,憑甚麼強制收小費?遇這種情況,消費者應可力爭,主動權應在客人,視服務好壞給多少小費。否則就和“請將小費留下”的告示一樣,變成“強制徵收”,顧客沒理由成為待宰羔羊。
趨勢之三,中餐館小費糾紛一直很多。一些新移民常不知上餐館要給小費。尤其華人餐館很多是家庭經營,大廚是老闆、妻子兒女做跑堂,華裔客人容易有“自己同胞收什麼小費”的想法而拒付小費。紐約、洛杉磯都發生過侍者擋門口,不付小費不准客人離開的糾紛。
其實既然有能力上餐館,給小費報答侍者們的服務,不應吝嗇,這是入鄉隨俗。問題可能在許多中餐館侍者服務實在差,態度冷淡、不主動倒茶水,遑論對客人噓寒問暖,卻視收10%至20%小費為理所當然,是糾紛頻生的主因。
出外用餐在餐費之外另須加付兩、三成小費和銷售稅,使一些人不願上餐館,才有打出“不收小費”作招攬的餐館,希望引領風潮。但各州基本時薪法規不同,一些中餐館違反法律未付基本時薪給侍者,使侍者更須依靠小費維生,才有“小費變強制”現象。餐館不收小費,當然須付給侍者較高時薪,就得在菜色中加價,羊毛出在羊身上。全美中餐館競爭激烈,想不收小費,幾乎很難生存,消費者該體諒。
全美估計有3.5萬至5萬家中餐館、30萬華裔靠餐飲業維生。我們建議華裔入鄉隨俗,上餐館或該給小費的場合,千萬不要吝嗇,這是該有的社會習俗和禮貌;同時,中式餐飲業應改善服務,服務不是只送一壺茶水和端飯菜上桌,那是“本分”。
如果想得到優渥小費,待客如親、笑臉迎人、讓客人感覺無微不至,客人再不給小費,良心都說不過去。花小錢、買溫馨,創造良好的經營和消費文化,中餐業和華裔還有許多可學習改進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