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農糧署舉辦「農村社區農產品銷售據點」輔導成果發表會(孟憲玉攝)
財經組
(記者孟倩玉報導)農糧署與中華民國農會 11月19日於臺北市希望廣場舉辦「農村社區農產品銷售據點」輔導成果發表會,經過一年的努力,農產品銷售據點從原本33處「社區市集」與「社區小舖」,已擴增為50處,結合農民數超過1,000人,並創造出數位年收入百萬農民。
農糧署輔導全國農會串連各縣市政府及各地農會結合農村社區,利用農村再生計劃已設置場域或利用既有建築物、農會超市、展售中心等,建構為行銷或推廣與銷售該社區農特產品據點。
參與「農村社區農產品銷售據點」計劃的小農也在現場分享這一年來經由產地直銷虛實整合的協助,達到年收入百萬的經歷及感想。活動現場更展現跨界可配合的資源、融合創意點子,重新開發具備在地文化特色之農產品,以及透過o2o(online to offline)虛實整合行銷體系,打造實體農村銷售市集及虛擬的網路行銷宣傳平台,強化台灣在地農特產品競爭力和提高農民及農民組織整體收益,達成台灣農業地產地消整體發展效益。
隨著農村社區農產品銷售據點逐漸擴展後,中華民國農會希望能擔任農政單位發展電子商務的要角,透過整合實體與虛擬通路讓各地的農民們能夠突破地理環境的限制,來面對加入各種自由貿易協定對農業帶來的衝撃,而利用農村社區農產品銷售據點的組織力量循序漸進,集結更多農民,整合更多在地農產品,形成農民直接銷售據點,進而擴大發展成為國產農產品專賣店或專賣區, 達到強化台灣優質農特產品的競爭優勢。
消費者可以直接跟在地農民買到新鮮健康的蔬果,讓家人吃的健康、吃的安心,並且手機輕輕一掃,立刻有告訴您生產農民的相關資訊。民眾在家也可透過網路選購來自全台超過100個農村社區、1,000多名小農生產的當季農產品,台灣農民堅持良心栽植、民眾安心享用在台灣各個角落努力的小農辛勤付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