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華商報》
近年來,困擾著美國東部的暴風雪和西部的乾旱等極端天氣頻繁出現。極端天氣不僅導致災害風險不斷上升,還涉及生態安全、糧食供應、社會穩定等問題,甚至會增加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在美國西部,已歷經為期五年的乾旱,以及熱浪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已達600億美元。聯邦政府支持的科學報告《全球氣候變化對美國的影響》指出,“自190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1.5華氏度。到2100年,預計上升2至11.5華氏度。”報告進而指出,美國的氣溫很有可能超出世界平均溫度,西部又極可能超出美國平均水準,因此,科學家甚至預測在本世紀中期以前,加州將面臨超級乾旱。前所未有的高溫,無論冬夏,將不再是非常事件,而變得司空見慣。氣候變化帶給將是延續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長期乾旱。即使最樂觀的預想也認為西部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變得更像沙漠。
出現這樣窘迫的狀況幷非偶然。眾所周知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發生後,加州也幷不是在短期內就做出反應,而是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各方博弈後,才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逐漸實施一些環境管制法規。美國歷史上管制力度最大的《清潔空氣法》(修訂案),也是到1990年才被國會通過。這時距發生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已經過去了40多年。
廣闊的土地和水域不僅為美國民眾提供了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而且還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但是,由於氣候變化導致的一系列嚴重影響,自然資源面臨嚴峻考驗。美國民眾氣候變化意識增強。經歷了超級颶風、旱災、雪災等極端氣候災害的美國民眾不再認為氣候變化只是一個科學爭論問題,而認為它與生活息息相關,民眾支持採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呼聲日漸高漲。耶魯大學和喬治·梅森大學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58% 的受訪者認為,全美各地發生的極端天氣與全球變暖有關;93% 的民主黨人士、96% 的共和黨人士和 75% 的無黨派人士表示,全球變暖問題是總統和國會應解決的中等或優先議題。
對奧巴馬政府來說,推動美國能源結構轉型是其可以炫耀的政績,在美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石油占比下降,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占比上升,核能占比穩中有升。目前,奧巴馬沒有連任的壓力,“葉岩氣革命”和“新能源革命”就是他青史留名的機會。
實際上,國際社會也面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衝擊。去年冬季,全球表面平均溫度高於原有的最暖冬季(2006/2007年)。溫度上升帶來的不僅是體感變化,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5次評估報告稱,隨著氣候變暖的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將更加頻繁。世界自然基金會發佈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14》指出,自1970年起40年的時間裡,地球生命力指數中的各種動物的數量減少了52%,其中淡水物種數量平均下降了76%。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需求也已超過了自然可再生能力的50%,需要1.5個地球才能承載目前人類的生態足跡。報告預測,如果人類不做出改變,到2030年,我們將需要兩個地球。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預測,到2050年,世界範圍內將有1.5億環境難民。
頻繁發生的極端天氣事件,要求國際社會特別是具有較強實力的國家推動國際氣候談判及治理進程,美中兩國的合作減排是全球減排努力的中流砥柱。兩國在雙邊層面上的合作減排即可直接對全球減排努力做出重大貢獻。美中兩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力量逐漸凸顯,帶頭採取行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會給其他排放國家帶來壓力,更容易在全球層面上開展合作,在全球範圍內真正組織起對抗氣候變化影響的集體行動。
全球變暖的危害是史無前例的,也是無差別的,沒有國家可以置身於其破壞性影響之外。氣候變化幷不是只靠大國就能解決的問題,每一個國家都需要為氣候治理做出貢獻。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各國政府已達成關鍵共識,即在 2100 年之前實現零排放。
嚴酷的現實需要全球做出協調一致的反應。對工商界來說,啟動對清潔能源及交通系統、新型資源節約型產品領域的大規模投資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