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導體賺大錢 傳產扛重關稅 請政府為傳產尋出路
【記者張玉泰/台北報導】
立法委員黃健豪(25)日於立法院質詢行政院長有關美國對等關稅談判時表示,2024年台灣對美國出口1114億美元,其中以電子資訊產業輸美792億美元為大宗,遠超過對美順差達649億美元,如今因關稅殃及紡織、自行車、工具機等傳產與農業,希望政府談判團隊在對美談判時,能夠將232條款、半導體、資通訊分開處理,並針對傳產提出有利方針,同時對傳產進行紓困,以及協助開拓其他市場,以度過這次關稅危機。

立法院今日進行「臺美關稅談判之進程、方針、原則及臺灣產業可能遭受之衝擊影響評估」專案報告,黃健豪立委一開始即詢問央行總裁,表示民間包括工具機產業與其它製造業預估今年下半年出貨量不如上半年,是否有降息可能性?央行總裁則回應,會評估所有產業,依照經濟成長率、物價等因素。以主計總處最新預估,我國全年經濟成長率約4.45%,物價約2%,匯率約上漲7.18%,跟日本相比僅差0.2%,與韓國差0.78%,但是經濟成長率日本僅1.5%,韓國0.25%,台灣基本面都比它們好。
行政院認為目前衝擊從32%降到20%,然而美國總統川普從7月23日開始陸續針對日本、菲律賓、印尼、歐盟、韓國等多 國達成協議,台灣直到8月1日才看到賴總統說獲得階段性成果,到底這20%是談判結果,或是單方面美國認為的結果?到現階段為止,到底付出了多少成本,未來又將付出多少,才能讓對等關稅繼續調降下去?
黃健豪特別提到,韓國除了投資美國3500億美金,當中包含1500億美金的造船專案,包括造船、培養造船人才、建造含維修等供應鏈,由韓方主導。這樣的談判很值得我國談判代表參考,如何在鉅額投資美國的金額內,也能與美方同時合作進行特定產業方案,藉以培訓國內專項人才、技術移轉與建立完整供應鏈。黃健豪表示,我國有大量投資美國廠商,也向台灣大量回購器材,今年上半年,從台灣投資的廠房與設備,跟去年相比成長56倍,這表示雙方合作相當密集,就像南韓造船業一樣,是合作關係。藉由帶入合作關係,是否有機會降低其它產業的關稅。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回覆:「這也是我們後續希望雙方供應鏈能合作,以互利、互補的雙贏模式來協商。」
黃健豪表示,去年整體對美出口是1114億美金,其中含半導體的資通訊產業是七百多億美元,也是透過這些才有如此鉅額的貿易順差。同樣的,扣掉電子資訊產業,真正賺錢的產業並不是這麼高。如今許多傳統產業,包括機械、工具機業卻紛紛吐苦水,表示如今賺錢的是半導體產業,承擔苦果的卻是所有產業,他們都希望未來談判能分開處理。鄭麗君回覆:「我們後續趕快推進談判,在供應鏈合作有共識後,就希望可以把對等關稅降下來,讓相關的傳統產業,可以減緩目前的衝擊,這也是談判小組最大的目標。」
黃健豪指出,根據今年經濟部公布數據,去年工業輸美共計1114億美金,其中電子資訊業有792億美元,而去年順差也才649億美金,顯示扣掉電子資訊業是沒有順差的。今天的經濟成果,看似美好,但是因為關稅,所有產業,包括傳產、農業各界一起承擔苦果,希望政府在談判過程能分開處理,有業者特別來電表示,2024年兩大出口對象分別是美國與中國大陸,其中因為ECFA部分條件終止,有產業轉到美國,如今卻面臨美國關稅影響,不知如何是好。政府應協助它們尋找其他市場,還有後續可能產生的失業問題,政府也應準備好方案。以台中為例,市府編列預算讓業者參展,其中自行車業去歐洲參展五天拿回250萬美金,它們希望政府能比照協助更多經費,讓它們去開拓市場。同時也提到目前政府協助方案,很多是針對貸款利率的減息,但若都沒有錢了,就不是貸款問題,而是政府要紓困為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