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兒童環保高峰會,近9成小朋友:擊退空污人人有責 呼籲共同”寶”衛地球
社會組
在「時尚環保、責任創意」的企業社會責任雙主軸架構之下,10/3日一家上市企業集結來自全台灣北、中、南近300名國小學童,戴上創意防毒面具參與全球首屆兒童環保高峰會,提出「空污掰掰,我的未來我來救!之十大行動方案」,包括多搭大眾交通工具、減少塑膠袋使用量、增加綠化面積等等,從生活中實踐改善空氣品質行動。
電信公司總經理李彬說:根據日前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之2015年國民幸福指數各領域中,國人對於空氣污染議題警示為紅燈,顯示惡化的空氣品質已是當前國內社會最迫切需面對、解決的議題之一。而孩子是未來的主人翁,要讓這塊土地的藍天綠地,能夠世代傳承,不僅需要坐而言,更需要起而行。今天小朋友提出的行動方案,只要從你我做起,集結眾人愛地球之力,就能產生漣漪效應,讓影響力遞延開來。
全台首份「國人空氣污染認知與行動世代大調查」,發現國人對於空氣污染議題的了解、態度和行為,不僅有顯著的世代差異,調查結果更發現,小朋友面對空污議題有「AIR OK」五大行為特色—主動積極(Active)、行動實踐(Initiative)、擔當負責(Responsible)、信心樂觀(Optimistic)、常識充裕(Knowledgeable)。
在「常識充裕」方面,小朋友比起大人更清楚什麼是PM2.5、空氣品質旗幟分成幾種顏色、升起什麼顏色代表空氣最嚴重;問到覺得幾年內臺灣的空氣品質可以有效提升, 55.6%的小朋友認為空氣品質在未來5年內可以有效提升,50.3%的大人認為需要10年以上,甚至沒辦法有效提升空氣品質,顯示小朋友更「信心樂觀」。
小朋友也較具「行動實踐」力,每周平均實踐4.8件可以改善環境品質的事情,如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綠化環境、自備購物袋、從報章雜誌上閱讀空氣污染相關知識等,反觀大人只有3.2件。當問及「如果每一個人都積極行動,我覺得空氣品質在一年內就可以被改善了」的同意度時, 30.8%的小朋友表示非常同意,僅有10.4%的大人表示非常同意,代表小朋友更為「主動積極」。在「擔當負責」的面向,近9成(89.9%)小朋友認為改善空污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大人則是82.8%。
中華生態資訊暨環境教育協會理事長、台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汪靜明表示:從調查數據可看出國小學童對於空污議題具有覺知、普遍具環保知識,同時態度也更積極正面,願意從自身做起。比起成人,小朋友也更願意採取實際行動來改善環境品質。我們認為環境教育如果越向下紮根,從小就建立正確知識,在環境教育的推廣上也會更有成效。2015/10/03